这些视频的拍摄原理,其实都相对简单:无非是搭建场景、绿屏幕抠像、AE剪辑合成等等。可看似简单,可在镜头的运动,表演的节奏感,音效方面……这些种种,都是非常难以拍摄与实现的。单单一个镜头,常常要翻来覆去几十次。
它的背后,是出品人、导演、配音、道具师、平面设计等人的汗水凝结——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创意。
而就像国内观众第一次在春晚上看见刘谦、如今又在刘谦的教学视频下方玩梗的那样——面前的Zach,在许多人眼里也不是什么视频魔术师,而是毕业于霍格沃兹、行走于人世间的隐藏魔法大师,一名真正的“男巫”。
从某种程度上,zach大概属于,那些比较让人心甘情愿地、承认短视频红利应该因为他而生的人。
2021年4月,获吉尼斯认证为TikTok粉丝最多的男性创作者。时至今日,依旧活跃在短视频一线,单一个tiktok平台,坐拥超过八千万粉丝。
而事实证明,Zach这些东西,好像还是太超前了。
超前到,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翻新来看的新观众;超前到,在这个2024和2025年,当许多不认识男巫的人初见这些视频时,只会轻飘飘地留下一句评价:
“一眼AI”。
在AI时代 ,“一眼AI”,大概是一种很无奈、但同时也能掩饰自己认知浅薄的一句话。
因为现在的AI,什么tm都能切。
切小行星、切雷雨云、切火山熔岩……只要你愿意“岚刀一直切”,那就能把世间万物全都劈开。
如今,鉴AI的风潮已是愈演愈烈。各路AI内容混杂其中、真假难辨,于是有人开始用轻飘飘一句话,否定所有的内容制作过程。如今,再度面对曾经这种“切咖啡蛋糕”的制作时,只需要轻飘飘来一句,“有AI就行了嘛。”,一如多年前看诺兰的电影时,轻飘飘来一句“全是特效”以掩盖之。
显然,AI时代到来时,最先封锁的倒不是什么创意上限,而是一群人的脑子。
当Zach的视频又一次被搬回内网时,面对“一眼ai的”的发言,许多人都惊奇地问上一句:
“难道现在男巫是谁,都要科普了吗?”
你好,是的。尽管大多数人,可能不经意间看过几个他的作品。
Zach king的核心竞争力,我想,在于“创意”与“手工业”。
任天堂的青沼英二,基于童年时期对野外探险的渴望,缔造了“天下第一”的《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被誉为“村里第一个街溜子”的国产游戏《昭和米国物语》,基于改开之后外来文化的涌入,以少年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丢出了一记时光回旋镖;而zach king表示,自己这些视频的灵感来源,来自于童年的不确定性——这些过程中,最珍贵的,是你大脑里的那点东西。
那,手工业呢?
关于zach king在这些视频幕后发布的花絮解密视频,我倒是看过一些。比如那个火箭飞天的视频,团队先是实体还原了火箭等道具,还吊了个实体的威亚,把人直接拽上天,背后的努力可见一斑。
现在,我们总说ai视频已经多么多么牛逼,尤其是那些“切开”的视频,连某些细微抖动,已经开始可以模拟——可这一切的根源,其最简单的指令,都是需要人类用“文字”去指引的。
借用他人一句话,那便是:
时至今日,Zach和他的团队,依旧保持着强度不低的更新。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火15分钟;而短视频时代,每个人都能火15秒——而掐指算算,zach差不多已经火了十五年。
而如今国内,也有着更多“手工业”创造者,依旧留存其中。有不少画师被鉴AI然后被逼着出来自证;也有人被质疑,为何还要坚持。
我想,这其中的某些内核,大概是共通的。
比如我关注的、一个专门剪V直播语音做小剧场的up,叫“你眼中的骷髅”。在AI调音如此方便的当下,这哥们还是孜孜不倦的留存那些虚拟主播的每一条语音:日常的口癖口嗨、一些场合下的对应语句,哪怕是某些喘息与容易引起人误会的叫声……都被一一保存在各路文件夹之下。
我平常从来不看V(除了菜菜子),但这哥们的视频,我倒是一期没落下过。
别问,就是好这口“人味儿”,好这口灵性的感觉。
机器削的面条,和手工擀的面条,那口味确实还是有着些许的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