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7月26日,随着鹰角网络在B站官号上发的一条公告,一次在社区里全程转播的抓内鬼行动就此尘埃落定水落石出,确认了泄密来源为合作商,这次或许是《明日方舟》开服以来最为恶劣的泄密事件就此成为了运营方与玩家们共同成就的一桩笑谈。
但鹰角可能笑不出来,因为公告发布当天,《明日方舟》进行的那次本应成为版本前瞻的直播中,仍然回荡着此次泄密的余波,最有标志性的自然是那铺天盖地刷屏的弹幕:
“说点大家不知道的。”
前段时间,互联网多个渠道流出了《明日方舟》夏活版本的保密信息,包括新活动限定角色立绘、新皮肤乃至于PV画面,以及未来知名IP联动活动等许多关键信息被爆出,有些甚至是偷跑的宣传物料。此次泄密传播规模之广、性质之恶劣,内鬼气焰之嚣张为方舟开服至今多年都极其罕见的。
用一句话表现这次爆料有多严重,就是“明日方舟内鬼吧”小吧主在此次泄密后火速切割,宣布封刀归隐明哲保身,不再发布任何内鬼、舅舅党相关消息,以免被随之而来的雷霆手段杀鸡儆猴。
面对此等恶劣的泄密行为,鹰角选择了最为朴实无华的反间谍手段——找人挨个私聊。
自此,鹰角这次抓内鬼行动得到了方舟玩家全程转播,负责摸排工作的运营牛马“小江”的一言一行被网友做成合订本记录在案,并且在抓内鬼的同时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与玩家打成一片,进而诞生了一系列表情包。
事后,在摸排中提供线索的网友得到了千元悬赏,鹰角顺藤摸瓜理清了泄密来源,社区里的玩家收看群友的转播前排吃瓜,最后在直播中把鹰角的保密笑话拿出来回味一番,这场泄密风波仿佛就这么过去,剩下就是走法律程序追责这个乏善可陈的过程了。
唯一的问题是,在如今的游戏圈里,内鬼似乎是杀不完的。
回顾鹰角网络过去那些维权公告,方舟绞杀内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今年4月初刚刚公示了一次因为合作方泄密赔偿100万元的案例,惩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过不了几个月还是有不知死活的内鬼卷土重来,给鹰角贴脸爆个大的。
放眼整个行业,内鬼问题不仅困扰着米哈游、库洛和鹰角这样的二游厂商,哪怕是R星这样的国外大厂,也一直饱尝泄密之苦,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有那些产品足够火爆、粉丝数量庞大且热情高涨的厂商,才配拥有这种阴魂不散的内鬼。
在玩家社区中,内鬼和舅舅党大部分时候并非是喊打喊杀的对象,他们提供的信息通常也只是不涉及到保密物料的只言片语,在社区里主要给玩家们提供谈资。
具体到二游这个品类,玩家们也的确有安排规划抽卡规划的硬性需求,因此不仅二游社区对未来上线的卡池高度关注,并且厂商也会有组织的进行版本前瞻,甚至库洛的《鸣潮》曾在2.4版本内容泄露后,在官方直播里连放6颗卫星,把直到2.6版本卡池的新角色都透了个遍,属实是官方泄密让内鬼无路可走了。
实事求是地说,以当今互联网的抽象程度,借助PS、AI生成来整活放假消息钓鱼的现象并不罕见,因此所谓“内鬼”“舅舅党”的存在并不一定会给厂商带来实质上的损害。究其根本,他们是服务于那些在社区里积极发言、渴望得到更多花边消息的玩家,这些正是厂商们的核心用户,只要玩家仍然有讨论和探求更多游戏周边消息的热情,内鬼和舅舅党所生存的土壤就会一直存在。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玩家对厂商内部消息的好奇,潜移默化地制造了一种鼓励泄密的社区氛围和生态,把持着信息来源的内鬼和舅舅党会不可避免的成为类似KOL的传播节点,享受成为玩家目光焦点的特殊地位。而那些真正泄密并给厂商造成实质性的内鬼,很多情况下就是为了自我满足和吸引眼球而丧失职业素养的从业者或违反保密协议的内测玩家。
从各个媒体报道过的事件来看,国内游戏行业造成保密信息外流的主要原因还是内鬼,涉及到技术手段造成泄密的案例还不多,但对于米哈游等出海较早且相对成功的厂商来说,已经体会到了数据解包、逆向工程造成泄密所带来的破坏。
当然,游戏圈最为知名且恶劣的泄密,仍然是那次黑客导致的GTA6相关视频和源代码流出,R星母公司Take-Two股票开盘后直接下跌3%。
所以泄密事件在游戏行业如此高发,究竟是因为内鬼太狡猾,还是厂商太拉胯?
在泄密这件事上,长期关注游戏新闻的朋友们或许会有种厂商在玩打地鼠的感觉,总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永无宁日。
站在厂商的角度来说,虽然他们比玩家更讨厌泄密,但应对的手段仍然主要集中于事后追责而非主动预防,因为开发效率和保密性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如果过于看重其中一端,反而会导致整体的失衡。
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考虑,为了防解包和逆向工程而严格控制游戏包体内容,甚至采取加密手段无疑会将开发流程复杂化,开发团队将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内部审核而非真正的研发工作上,许多环节的运行都会由于保密问题收到种种掣肘,进而导致成本的上升和效率的下降。
从工作流程上预防内鬼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游戏行业会频繁涉及到外包、出海等需要与第三方合作的情况,哪怕像那些保密研发的机构那样专门设置一个隔绝于外网的办公环境、给办公设备USB接口贴封条杜绝任何外置存储设备、禁止携带通讯设备进入核心区域,把内部安全做得固若金汤,仍然难以规避来自合作伙伴、临时工等意想不到的背刺。
话虽如此,国内厂商通过必要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保密意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有些重视开发效率和员工积极性的团队,可能的确会采取一些相对松散的方式进行管理,很少强调保密上的要求和后果,与其等到泄密发生后杀鸡儆猴,不如平日里进行一些低成本的防微杜渐。
而对于合作方的筛选以及封闭测试人员的招募,可能就不是只签署保密协议就能高枕无忧的了,有时厂商需要参考对方的业内风评甚至亲自踩过坑之后,才能彼此磨合出一条能够走通的路。
比如有海外玩家就曾指出,米哈游在封闭测试的客户端画面中,似乎通过技术手段加入了肉眼无法分辨的隐形水印来追踪泄密来源,这种亡羊补牢的办法不失为一种值得效仿的思路。
总而言之,国内厂商虽然很难将内鬼真正意义上赶尽杀绝,但通过种种预防措施和事后法律途径追责维护自身权益已经越来越成熟了。平时内鬼和舅舅党与游戏厂商仍将在社区中维持一种民不举官不究的脆弱平衡,直到这种平衡被某个不知死活的大聪明所打破……
至少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抓内鬼就是这么一场周而复始的猫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