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类的X癖,亦是千奇百怪。
有人偏爱大喷菇,并在数年之后纠集了一批同好,以一张横幅火遍全网;有人则偏爱观鸟,愿意在繁华都市的安静一隅与生灵沟通,于吵闹的互联网上专门开辟了一片“观鸟区”。
而最近,另一群爱好奇怪却相同的人,也聚集了起来,成立了一个奇怪的贴吧。
他们喜好的,不是现实的飞禽走兽、亦不是虚拟世界中的俊男靓女,而是城市里随处可见、却又完全没有生命的——石墩子。
石墩子有三好。
站街,不卖,纯挡道。
在现在的石埻子吧(注意不是石墩子吧,原因我们后面聊)里,聚集着近两万名神人——这人数,说实话不算多,但他们贡献的热度,已经有足足十倍有余。
这群石墩子控天天最热衷的,就是发现现实中的石墩子,然后,对其进行各种意义上的“整活”。
在众多种类的石墩子中,若论及品相最正的,当属下面这种路边最为常见的圆头石墩,其样式,也是全国统一。
圆润的石墩子,是行路人等红绿灯歇脚的临时歇脚地方,曾不知承载过多少只屁股的重量;而温暖的石墩子,是女生痛经时缓解疼痛的良药——当然,如果是当下的酷暑天气的话,一切又将另当别论。
尽管客观来说,这东西应该叫挡车石球或阻车石,属于防止车辆进入特定区域的交通安全防护设施——但这一切,都架不住石墩子的称号深入人心。
古人有个行为,叫格物致知。而今天的人们在看久了石墩子后,虽然一时悟不出什么大道理(实际上也悟出来了),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现一些它的萌点。
石墩子的萌点,在于圆头圆脑和不动如山。
往那里一站,便自带一分敦厚老实的气质;往草里一躺,便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哪怕是轻轻一拍,也自带一分喜感。
若是有心之人发挥创意,为其添上寥寥几笔,便能刻画出更多神韵。
而当石墩子被等比例缩小为迷你版之后,它的一些特点,便随之而出:
圆润,光滑,好盘。而且,省心。
在贴吧,有人列举了石墩子作为宠物的十二大优点。作为死物,它让你省心非常;作为球形物体,自带天然一分安全感;不会生病受伤等等等等。
作为曾有幸养死一只仙人球的我,自然对这番话认同非常。
于是,有人开始搜集迷你的石墩子挂件,摆在桌前。哪怕生活再草蛋、工作再不顺心,哪怕看见面前的石墩子,戾气也消减了大半。
尽管天下石墩子已有万千种变体,但还是这圆头的东西,最得人心。
万物皆可石墩子。
如今的石墩子,开始成为一种广义的内容扩展。它所承载的,不再只有自身敦实的工业石料(与行人随机坐下的屁股),还有互联网的娱乐精神。
人们开始寻找更广义上的石墩子:前些阵子天天哈气的圆头耄耋,是挡道的石墩子;西西弗斯推着的那块石头,也是广义上的石墩子;
就连下面这个一般不在白天、也不在室外使用的神奇妙妙道具,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石墩子。
世间万物,都可以变为石墩子。
渐渐地,在寻找石墩子之余,圆头圆脑的石墩子被人们赋予了一些广受喜爱的特征:
憨厚,敦傻,萌。
现代互联网第34条守则在于,当一个东西,出现时,就免不了往着很歪、很邪门、超越年龄限制的方向去走。
而事实证明,石墩子很可爱,我忍不住,他忍不住、近两万名吧友都忍不住。于是,被锁链捆住的石墩子、被第三方插足的石墩子……千奇百怪的石墩子被赋予了奇怪的遐想,本应平平无奇的景观,却在人们的想象力搭载之下开始起飞。
——而某些石墩子爱好者们,也宽衣解带,开始“起飞”。
用贴吧常用的一句话来说,为了*管,想象力还挺丰富。
而对此,石埻子吧官方严肃宣布,禁止一切有关石墩子的不友好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碎石、断石,等等等等。
严肃,认真,整活,“乐”。
渐渐地,人们将互联网上的一切风风雨雨,都赋予石墩子式的笑谈,他们支持石墩子的穿衣自由,反对着“人类凝视”。
而无论整活,都会回到这最经典、最原始的石墩子上。
后来,有一好事者真诚地在吧里发问: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建立一个‘反石墩子吧?’“
为什么,是石墩子?
我想首先,在于它的普遍。
天南地北,哪里都有石墩子的身影。随机刷新,随处可见。像是坐在石墩子上的路人,一转眼就消失不见。
它的走红很简单,无非是几位天天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人们,在互联网上分享着石墩子,并渐渐吸引来了同好,随后在有些猎奇的标签与推流之下,吸引来了更多的人。而为了避免更多的引流风波,他们甚至故意将吧名打错为拗口的石埻子吧。
“生活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是一句很俗的话,但在这里却最为适合。
它本普通,却到处可见,被人发现;它本无言,却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有了另一种含义。
它渐渐地,成为了一种切口。
一种在现实世界中,让你看到互联网聚集之力的切口。
我之前在写蕾忍宗的文章里有感慨过,互联网最牛逼的点之一,在于能把一个纷繁复杂的玩意儿极致降维;也能把一个最简单的东西,演化为无穷多的纷繁体系。
有道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群人将一切目光放在了石墩子上,并用无穷的群体性创造力,将那原本的死物赋予了铁树开花的神奇效果,同时,又以一种“石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石墩子们不再普通,因为它承载着的,是那一万八千人的精神世界。
是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石墩子。
我我想这石墩子,归根结底,是一种别样的情感寄托。石埻子吧的吧友们又不是隔壁三哥,不会真的对这东西升起生命本能的欲望。但对石墩子的特殊感情,却又非三言两语能表明。他们终归需要一个以抽象行为聚集,却又做正常事情的地域。
这个吧看起来抽象,其内核却颇富互联网最原初的意义:
娱乐,大家一起傻乐。然后,将这种共同的傻乐,上升为一种群体艺术。
我们信仰石墩子,并相信石墩子可以改变这个混乱的世界。
就像是五花八门的食物。食物本无言,却用色香味来抚慰心灵;石墩亦不言语,它就在这里、那里放着,随处可见,却如山一般“就在那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群普通的玩意儿,却有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别样意义。
借用一位老吧友的话,那就是:
不要冷漠的走入任何未经检验的生活,任何事物假若拥有被看见的权利,它总能收获遥远他乡的喜欢。希望大家都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到属于自己的欢愉。
如今现实的石墩子,已经被不少人开发出了新鲜的用途:有人切平了上部当作座椅,有人为他涂鸦点缀街区,甚至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高科技石墩子,有屏幕、可以看视频,还能给手机充个电……
但它依旧还是石墩子。
我想,石墩子们在互联网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当你独自走上街头、走向广场,在浩瀚拥挤的人潮与不确定的未来前路中,能看见面前一排本已习惯的石墩子。它会让你在旁人不解的眼光中不经意地笑那么一下,然后接着前行。
我会想起一句古话,虽然可能并非符合其本意,但放在这里却也颇为适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都是街边的石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