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取他人隐私情节严重者 可追究刑事责任
那么,通过智能家用摄像头窃取他人隐私会触碰哪些法律红线?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佳友认为:“如果确实是情节非常严重,构成了刑法处罚的标准,要按照刑法修正案增设的关于侵害个人信息方面犯罪的条文,去追究刑事责任,也可能引发民事责任。如果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或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身伤害,轻微的人身伤害,这个在民法上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
智能摄像头的漏洞不仅仅会泄露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也危害到互联网的安全。不久前,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因黑客攻击引发互联网大规模瘫痪事件。在那次事件中,智能摄像头漏洞被黑客利用,转而变成攻击互联网的武器。看来,智能摄像头安全漏洞问题是一个在多个国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智能家用摄像头大约有100多个品牌。其中,有10个品牌的产品被检测出不同程度的安全漏洞,其余90多个品牌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调研和评估。
专家:呼吁政府制定行业强制标准 提高安全性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从整体上提高智能摄像头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呢?
刘健皓认为,最迫切需要做的是呼吁政府和各界去建立一个智能硬件安全标准,让这个标准约束厂商,提高产品的信息安全能力。石佳友则表示:“制定行业标准,而且这种标准一定要确保是强制性标准,这个不能由厂家自己去选择愿不愿意使用,就是应该强行推行,一定是从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角度去制定强制性标准。”
利用智能摄像头看家护院,构建新型的安全网是好事。但是,安全网要扎得够紧,才能避免被人利用。当然,目前我们所检测到的、存在安全漏洞的智能摄像头只是个别产品,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但也足够让整个行业警惕,如果漏洞不堵住,危险就会如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