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货渠道致使价格混乱
其实,华为和其它手机品牌一样,出货渠道众多,并不仅局限于官方商城和电商平台的官方店铺。
也正因如此,导致了华为在产品售价方面的不统一,其中有官网售价、线下零售价、渠道商价等,而且每个渠道中的产品售价都是波动的。当然,官方出货渠道的价格相对来说会比较稳定,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价格上的异常波动,而渠道商价格就不同了。
华为给大渠道商供货的价格与消费者实际买到手中的产品价格存在价差,这是线下渠道商赚取利润的途径。在大渠道商下面还会有众多二级甚至三级的批发商存在,逐级分发下去,成本也会不断提升,层级越靠下,利润空间也就越小。
虽说官网价格不变,但渠道商从中套利的空间依旧很大,从网上看到的信息来看,涨价的华为手机基本集中在线下渠道,所以这也可以确定涨价这一结果是由渠道商们对线下价格体系进行操控导致。
舆情炒作下的“割韭菜”操作
智能手机线下渠道的定价上,渠道商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华为经过多年经营,在国内市场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良好的品牌口碑,加之近半年以来受到制裁的原因,华为成为多数消费者在“支持国货品牌”过程中最受关注的品牌。
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渠道商利用这一点开始进行舆论炒作,大打“国货”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利用“支持国货”的心理绑架了一部分用户。且更为令人意外的是,这件事情经过几天的发酵,甚至已经出现了“多花几百捐钱给华为、支持华为搞研发”的奇怪言论。
消费者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支持华为也并没有错,但事实并非大家所想,用户多花出去的真金白银最终并未送到华为手上,而尽数进入到了利用舆情进行炒作,绑架用户“国货情怀”的渠道商钱包当中。
另外,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笔者也曾提到智能手机是消费产品,并不具有投资属性这一观点,熟知硬件领域的朋友多数也都听过摩尔定律,虽说晶体管数量增长速度的规律已经逐渐开始脱离摩尔定律,但整体来看,随时间推移电子产品价格逐渐走低这条规律并没有走偏。摩尔定律大致还是适用于目前的电子硬件产品市场的。
所以,我们再回到华为手机涨价的这件事上,利用舆情炒作“割韭菜”的渠道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定价权,所以在下一代芯片还未上市的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借由炒作赚取客观的一笔利润,但是长期来看,这种行为违反市场规律。更有跟风屯手机的不少用户下场,而这种行为与屯BP机,多年后再拿出来卖的行为本质上并无区别。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已有多家机构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智能机出货量数据,结合先前的数据整体来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依旧在持续下跌中,且市场也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仍在持续走低,在智能手机未出现革命性变革的当下,未来发展并不明朗。
故供货商绑架舆情炒作哄抬华为手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有及时清理库存的意味在其中,而消费者无脑跟风选择上车,在几个月后无疑会成为这场闹剧的炮灰。
写在最后
其实这场供应商主导的闹剧也能够让不少人了解一件事:“国货情怀”也是一门生意,总有些人能够借此赚的盆满钵满,而最终受伤的总是消费者。
另外,一定程度上来说,华为也是这场闹剧的受害者,“割韭菜”、“榨干消费者口袋里的最后一块钱”这些负面标签也被众多不明真相的网民贴在了华为身上,对华为品牌形象产生影响。同时,目前智能手机圈环境乌烟瘴气,带节奏、互泼脏水、站队掐架的事情并不新鲜,众多大V以及反串黑也在这场闹剧中纷纷下场,对华为进行舆论攻击,让本就不太平的手机圈显得更为混乱。
外部环境来看,华为目前的处境相当艰难,如若制裁时间线过长,重压之下华为退出手机市场也并非胡言。在最近这段时间中,华为同供应链各上游品牌方也始终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不久前高通与华为签署专利和解协议,高通也表示正在就芯片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所以处于困境之中的华为还存在有一丝转机,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只能静待祈求好消息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