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上也不乏极其风格化的场面,如女主角奔跑的一段,就极好的用类似水墨画的这种材质去表达出这样抢眼的场景,又是在象征女主角当时愤怒的心境。
讽刺的是,《辉夜姬物语》虽然是佳作,但也处在亏钱的状态,投资大概3亿人民币(可知有了电脑后,要想搞出这样的画风也要耗费很大的成本)。而票房却只有1.5亿。
在现今中国也有动画人在选择了效率更高的方法的同时,也能创作出带有水墨画特征的动画,如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当然受资金限制大多篇幅为短篇。
动画导演的个人水平,其实真的跟赚钱能力关系不大。
如果纯粹按是否盈利来计算那么计划经济时期的上美厂都不能算是盈利的状态。
这并不是上美厂的过错,也不是哪个人的责任,而是计划经济的通病影响了整个上美厂的决策。
之后上美厂也开始顺应时代创作一些长篇的系列动画,包括一些八零后九零后耳熟能详的《十二生肖》《舒克与贝塔》。
到了新世纪以后,各种类型的动画也尝试做过,如《大耳朵图图》这样可能比较子供向一点的,也有《鸭子侦探》这种堪称童年阴影的作品。
最近上美厂也有些炒冷饭卖情怀的作品,在保持公司存活盈利的情况下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举措。
水墨动画不再被人使用,也是符合商业规律的,一是效率上耗费时间,即使有那样艺术的效果,观众的口味又不一定能接受。
就算是日本这样的动画大国,也没几部动画电影能如宫崎骏一样既赚很多钱,又能表达出一些深刻的东西。
大多数人还是会迎合整个市场,添加一些喜闻乐见的福利。近几年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在新作里添加了诸多娱乐元素的新海诚、细田守的。
对比他们之前的作品,不得不说《你的名字》和《怪物之子》有着某种妥协的倾向。
虽然没到非要过度卖肉,到了极度有违自己本心的地步。但是这两部动画对比他们之前的作品可以说少了一些深度。
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行为,如果不能赚钱也就意味着整个公司不能运作。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时兼顾艺术和商业,如果没有那个水平,那么自然就会奔向好像十分可鄙的道路上。然而生存面前,没几个人能从容的谈论操守了。
“站着还能把钱赚了的人”还真不多见。日本只有一个宫崎骏把自己最深刻的作品《千与千寻》牢牢的挂在了日本电影票房榜的首位。
宫崎骏从《红猪》就开始夹带私货,他的电影里充斥着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大多都是通过隐喻,以及角色不经意间说的话带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千与千寻》在表面上也是一个合家欢作品,然而实际上却包含人类的贪欲、社会的意义等比较深刻的问题。
这样的方式无疑为日后的动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其他的导演也有自己的办法去兼顾商业与艺术,如汤浅政明就跨国与Netfilx(自家出品过纸牌屋、王冠等知名美剧)这样不差钱的公司合作制作了《恶魔人》这样有内涵(并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作品。
而中国的一些动画公司也试图摸索出一条能结合商业与艺术的道路,一些国产动漫目前还谈不上具有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已经在做到满足质量上达到一个合格的商业作品同时把自己推销出去。
如秦时明月,凸变英雄LEAF会卖到B站、爱奇艺等视频网站,而这些视频网站也帮助动漫宣传,动画制作公司的收益也自然跟播放量挂钩。
之后的动画工作者总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或是放一些观众喜爱的娱乐元素,或是心比天高就要搞有深度的作品,还能找到金主爸爸。
水墨动画成绝唱既有时代的原因,也留给了动画工作者一个警醒——在保持自身艺术水平的同时,人也要吃饭呐。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