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写实动画的极致追求,新版《狮子王》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逼真,其次便是面无表情。人类是自然界中面部表情最为丰富的动物,而其他动物的表情数量和幅度都非常有限,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还请教了专业的动物专家,为动物的面部表情设计提供参考。对比原版动画,“真兽版”中的动物们实在是太“喜怒不形于色”了。
不只是面部表情,在肢体语言的动作设计上,新版《狮子王》也是捉襟见肘。不必说那些典型的迪士尼歌舞表演,就是简单地随节奏摇摆脑袋,对于片中动物们而言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动物的毛发纤毫毕现、肌肉与骨骼分明可见的状态之下,自然界真实的质感没有了动画中的童真魅力,呈现出的是原始的野性与残酷。
为了追求写实,新版《狮子王》将“拟人”这一最基本的戏剧手法去除了。不苟言笑的面目和硬朗直截的动作都让这些动物被还原回了没有经过人格化的本来样态。
而要用它们来进行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与传达,无疑要经历更大的阻力。我们可以看到制作组在剧本方面进行的努力,他们加强了“生命循环”(The Circle Of Life)这一哲学命题的强调,将原版《狮子王》关注较少的这一部分主题做了总结与提炼,用辛巴身上的毛发历经各个生命过程最终到达拉菲齐的手中这一过程,完成了一次很好的命理视觉化。
但脱胎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的《狮子王》,其真正的戏剧核心应该是王子的复仇。我们应该看到国王的英伟与皇弟的奸邪、目睹国王被害死时王子的悲恸以及王子复仇时内心的挣扎与延宕。
可是我们从影片呈现出的表演里却难以再寻找到这些细节与情绪:木法沙的眼神中很难看出恐惧与绝望、刀疤的嘴角上很难看出阴毒与狡诈、辛巴的内心里也很难读出成长与克服——这出惊天动地的戏剧变成了狮子争王的自然景观。
生命哲学从一个辅助的催生复仇的动机,变成了统领全片的最高主题,而“复仇”这一戏码的重要程度便被削弱了。
戏剧核心冲突的力量被削减,加之没有办法读懂的表情,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接受程度便可想而知。没有拟人,便没有人格化的表演,也就没有办法与之共情。
我们喜爱的是那一只目睹惨剧、历尽万难、长大成王的辛巴,而不是一只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
十年前的《阿凡达》,卡梅隆用动作捕捉技术实现了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突破,能够将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搬上银幕。而在《奇幻森林》中,完全依托CG特效,我们也能够创造出与现实相差无几的动物。
但这些影片都没有脱离“人”的范畴,至少会有人的参与或者说“人格”的参与。而“真兽版”《狮子王》却完全祛除了人的痕迹,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完成人的表演,这是注定难以成功的。
专业电影媒体网站IndieWIRE在对新版《狮子王》的报道中说道,它“标志着第一部以实景美学指导布置的虚拟现实中拍摄的关键帧动画电影的诞生”。这是电影史上技术迭代的重要时刻,但却是用牺牲《狮子王》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作为代价的。
这是“电影为技术服务”的典型案例,但不知这究竟是登峰造极,还是舍本逐末呢?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