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不足
其实,AK47并非完美无缺。它采用导气式的的自动方式,就是子弹射击时,利用火药爆炸产生的膨胀气体推动枪管上方导管中的活塞向后运动,由活塞推动枪机完成退壳上膛等动作,从而实现自动射击。子弹还没有出枪膛(虽然时间极短),燃气就推动枪机向后移动,必然造成枪身震动。加上枪机质量大,连续射击次数越多,枪身震动的就越厉害,大大降低了射击精度。同时,AK47采用传统的钢材和木质结构,和二战时期的步枪没什么区别。全枪重达5公斤,长时间携带会有较大的疲惫感。再者,对于现代步枪而言,AK47的通用性很差,不能拓展安装榴弹发射器、光学瞄准器等。
AK47的枪托和传统的直枪托不同,它采用的是斜枪托。直枪托的优势很明显,枪托的上脊与枪身在一条直线上,枪在射击时所产生的后坐力不会使枪管向上跳,便于射手控制。但直托枪也有缺点:射击时,标尺和准星必须抬高。射击者的头部暴露比较多,很容易中弹。AK47采用的是斜枪托,枪托与枪管有一定的夹角。这样射击时,射手的头部暴露很小,不容易中弹。然而,斜枪托由于枪托与枪管有一定的夹角,这样射击时后坐力会产生向上的力矩,使枪跳动严重,不便于射手控制。同时,很多人抱怨AK在人体工程学方面存在着缺陷。当然,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俄罗斯(包括前苏联)的官兵,一向以摸爬滚打、吃苦耐劳、敢于玩命著称。这种情况下考虑的就是在紧急遭遇时如何用猛烈地火力吞没地方,而不会考虑针对不同身材体型的人的普适性。
AK47的保险在枪身右侧,当射击者需要拉保险时,必须用腾出来扣扳机的右手,增加了风险。而对比M16位于枪身左侧的保险,只用左手的拇指去拨即可,在这一点上,AK显得笨拙了许多。但是, AK47的保险非常有特色,从上至下一般突击步枪都是“保险,半自动,全自动”,而AK47却是“保险,全自动,半自动”。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士兵们总会把快慢机扳到底,扣住扳机不放而射出全部枪弹,AK47则只会打出一发,大大节约了子弹,提高了安全性。
为什么在半自动的模式下安全性高呢?这是因为AK47众所周知的一个缺点——连发精度低。三连发的时候第三发就会向上偏出好远了,若是全自动连发射击,那就更没谱了。同样在电影《黑鹰坠落》中,索马里民兵由于素质较差,使用AK47时,往往用扫射的方法,命中率很低。子弹满天飞,但实际射中美军的却寥寥无几。参战的美国大兵相当一部分挂彩,但死亡的却只有16人。中国的56式完全仿造的AK47,当年在中越法卡山防御作战时,指挥员一再提醒战士使用单发射击,打一枪就隐蔽。这是用血换来的教训。56式连发精度差,夜间枪口焰大易暴露。可惜这些经验并没有传到即将参战的部队。上战场前,战士没有进行充分的心理训练和射击训练,尽顾爬山头。上战场后,紧张得打出去的全是长点射,造成了严重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