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参战,苏联开始对中国进行军事技术的援助。同年,苏联把当时最先进的AK47的技术资料交给中国,同时提供部分军工专家和生产设备。1956年,中国成功仿制AK47,命名为56式冲锋枪,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56式枪口下放装有不可拆卸的折叠式三棱刺刀(俄罗斯钢刺),这也是国产56式冲锋枪的标志,而AK47的刺刀是可卸式的。
1962年,中印爆发边界战争,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解放军击败了印度军队。此战中,解放军队对56式表示满意。虽然56式冲锋枪各方面性能和AK47接近,但是稍微有一些差距。基层反映的主要问题是,56式枪管持续射击后很容易红,AK47则相对较好。在中越边境的潮湿环境下,56式很容易生锈。这两点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苏联乌拉尔地区的铬镍矿资源,只能用普通钢材代替。这样56式的成本较低,但性能也有所下降,包括整枪的寿命和射击精度。这也导致了56式价格更为低廉,1980年的出口单价仅为86美元,还送360发子弹。80年代后,解放军先后研制和装备了更为先进的81式和95式自动步枪,但是56式仍然装备一部分部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也有更多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