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难说清东北人民对于糖葫芦的热爱,对于很多东北朋友来说,在室外吃上一串透心凉的冰糖葫芦,是对冬天的基本尊重。
而这些只存在于东北地区的糖葫芦异种,已经从某个角度上证明了它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不到东北,你永远不知道糖葫芦能有多好吃,得益于够冷的先天优势,当地糖葫芦从不粘牙,果肉都能冻成冰沙。
甚至能让身在三亚的东北朋友想家的,可能就是糖葫芦了。
难免也就常有人说:“吃过东北冬天的糖葫芦,再吃其他地方的都得靠喝一口水才能咽下去。”
“在外地糖葫芦糖冻得不脆,粘牙,在东北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冻得梆硬,不凉掉牙的糖葫芦没有灵魂”
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理解冰/糖葫芦这种正确的断句方法,它就是纯粹靠冻出来。
经历过那种酸甜冰凉之后,再配上北国风光的气氛烘托,当场就能赋诗一首。
而这一切都源于东北人民对糖葫芦严苛的制作标准,多位东北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经验:
“按照我一初中同学的话说,他爸制作糖葫芦,标准就是,成品糖葫芦能做到即使撒上烟灰,一吹不留一点粉末。”
“糖葫芦不是简单的山楂裹糖浆,糖要冻得脆生生,绝不能流到手上,山楂也不能软塌塌的,要起沙,正宗的冰糖葫芦,就该在冰天雪地里吃。”
零下二十几度啃糖葫芦绝对比啃雪糕更过瘾,就是要注意别把牙崩掉
糖葫芦是最普遍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最早的酸甜味道。
我曾在哈尔滨索菲亚教堂边上看到一对情侣吵架,原因是男孩没送女孩糖葫芦,当时女孩流的眼泪都结冰了。
也见到一个小朋友哭着说我不打针,妈妈问怎么才能打,孩子说至少两根糖葫芦。
也许他们潜意识里都知道,出了东三省,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糖葫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