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星空 > 攻略秘籍 > 资料 > 正文

《戎马丹心汉匈决战》汉代服饰、兵器与古迹科普

2017-12-08 16:50:29 来源:mountblade 作者:尚史轩制作组 我要投稿

第7页:图说西汉塞防

展开

图说西汉塞防

  长城,我国古代最宏大的军事工程,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周朝开始(公元前7-8世纪),见证了中国2000多年历史。而汉代则是长城修筑史的第一座高峰。

游民星空

  在我国北方绵延万里的山峦河川间,在农耕与游牧征战不休的历史长河中,巍然矗立着一座座黄沙埋忠骨,宁碎不毁誉的关梁障塞。《汉书.匈奴传》说:“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汉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匈奴,所以特别重视西北方的边塞。汉朝继续修缮加固了秦长城。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南地,“复缮故秦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这段长城起自内蒙古集宁东南,大体上沿北纬41°循阴山南麓而西,直达乌兰布和沙漠边沿。

游民星空

  经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一系列战役,将漠南匈奴势力扫除后,汉朝于太初三年(前102年)又在阴山以北筑长城,“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今包头地区)塞外列城。西北至庐朐(在今阿尔泰山南麓)”。同时,汉武帝又“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此段长城东接五原塞外列城,西南沿弱水和疏勒河抵敦煌境内的玉门关。其后汉王朝将长城自玉门关继续向西延伸,今天看到的最西部烽台已经过了新疆库尔勒、轮台,位于库车的西北。

游民星空

一、塞障

1、塞障简述

  在汉代文献中,“长城”是塞防的总称。边防一线的要塞总的合起来是叫长城,具体的一段塞城则称为某塞,塞上的险要处筑小城屯守,名障。障城一般设在长城内侧,规模不大,但有的都尉府就驻于障城。都尉是边郡太守以下的武职,又称部都尉。一个部都尉约守塞四五百汉里。在都尉的防区中,依汉律每百里设一候官。候官之下设候长,候长之下设燧长,燧长率燧卒守燧,燧即烽火台。即便是山地,每一燧与其前后两燧也都能彼此呼应,使漫长的塞防线上得以迅速的传递警报。

2、塞障结构

  汉长城绵延万里,沿线地理条件时有变化,修筑方法亦随之而各异。大体分为平底叠砌式、夯土包砌式、台地分筑式。各地长城的基宽不等,窄的只有2—3米,宽的可达6—7米,甚至近10米。据保存较好的石城墙的高度推测,汉长城的一般高度当在2.5米—3米左右。障的以长形或方形为主,有的障墙四角有向外窥出的类似“马”的建筑。以阴山西部磴口县哈隆格乃山谷南口鸡鹿塞为例(如图)。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公元前215年,即始皇32年,秦朝大将蒙恬曾率部收复河南地,临黄河而断阴山,驻军固守边塞。从《史记》和《汉书》中也可考证,大将军卫青修缮秦时所弃故塞,说明早在秦代,鸡鹿塞就已成为防御的重要关塞。此城全用片麻岩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沟底高约19米的山坡平台上。呈正方形,每边长68.5米(外宽),墙上端宽的3.7米,下端基部宽约5.3米,残高一般在7米左右,最高处为8米。城的四角都筑有向外突出的加固工事,类似于后代的“马面”。全城仅一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宽约3米,门外有瓮城。城周围十公里范围内有汉代烽燧遗址十几处,作为防线和报警之用。鸡鹿塞地处北出阴山击匈奴的要冲,在当时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参与了汉朝对匈奴的多次反击战役。

二、烽燧

  障以下为烽燧。在内地,亭是负责治安的基层单位;在塞防线上,燧是警戒、设防的基层单位,故燧亦可称为亭。

1、烽燧结构

  烽燧中应有供吏卒驻防的坞和作为烽台的堠。烽燧的修筑方法与障类似,主要分为石砌和土筑两种。堠一般是方台。居延简说:“堠高四丈,上堞高五尺”则其通高约合10.35米,与现存敦煌烽台最高者为9米的数字相近。以居延甲渠候塞十六燧为例(如图),

游民星空

  该燧位于额齐纳旗达来库布镇西南约6公里的伊肯河西岸的戈壁上。烽燧呈长方形,东西长14米,南北宽11米。烽燧由土坯坐浆垒砌而成,分为外墙、过道、房屋、台阶和烽火台等部分,门道位于东墙中部。

2、烽燧的功能

  烽燧担负着候望示警的职能,同时,也是塞防线上吏卒们居住生活的场所。因此,烽燧的结构按其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值戍和生活两个区域。据汉简有关资料研究,根据烽燧规模,驻防人数有五人至十多人不等,其中燧长一人。戍卒平日的任务必须有一人守望,其余作修建、收集柴草等工作,还有一人做炊事工作。守燧的任务是紧张、繁重、艰苦的。《汉书·贾谊传》中就记载“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

三、配套的塞防设施

  虎落:埋设在塞障亭燧周围的尖木桩,一般3-4排,高30厘米、间距70厘米左右。

游民星空

  天田:是指边塞地区侦查敌人踪迹的沙田,分布于塞墙外侧的长条地带,画天田就是用工具把沙地修补平整,是戍卒的一项日常工作。居延甲渠塞第九燧出土的木牌记载“保天田四里百五十步”,印证了烽燧戍卒“以沙布其表,旦视其迹以知匈奴来人”,专司候望之职的戍守实态。

  羊头石:羊头石指大小如羊头的石块,可在坞上抛下击敌,即《晁错传》所说的“具阑石,布渠答”之蘭石。

  悬索:亭燧附近还要埋设木桩,即柃柱;柱上紧缚绳索,即悬索

  渠答:渠答则是“蒺藜”,它的作用与虎落相仿。木蒺藜,铁蒺藜、铜蒺藜,可以绳连成串。

  积薪:指巨大草垛,昼燃视其浓烟,夜则熊熊大火,日夜兼用。

  转射机:在烽燧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许多长方形木框部件。其规格大体一致,高约41厘米,中心竖装圆轴,轴中部开一内高外低的长方形斜孔,孔下安装小木橛作为把手。持把手转动圆轴,斜孔可以照准左右110°之内的目标。它们原应嵌在围墙顶部,用于射击或窥探敌情。此物应当是出土简中所称“转射”或“转虏”,亦即《墨子·备城门篇》之“转射机”(详见下图,便是汉匈还原的转射机原型)。

游民星空

  从简文看,转射多用于发弩。如谓“转射二所,深目中不辟除;一所转射孔小,不承不臂”是说转射的射孔太小,无法容纳弩臂前端。又说深目中没有清除干净,也妨碍发射。深目常与转射并提,应是其配套设施。当然,有人指出深目当指坞壁垣堞上的视孔,垛眼。但作为深目的视孔中尚应安装其他构件。高注:“金目,深目。所以望远近,射准也。”可见深目当兼有瞄准和测距的功用。可惜在出土物中没有发现完整的标本。但汉匈也推测还原了转射机的大致运作方式。

游民星空

四、戍卒装备

  根据出土文物和汉简研究,汉代边塞烽燧的戍卒主要装备有刀剑、弓弩、矛戈戟、盾牌、草甲、皮甲、铁甲、头盔、鞋靴等。此处不展开,将另文介绍。

  主要参考文献:《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戎马丹心-汉匈决战专区

责任编辑:Agent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本文是否解决了您的问题

游民星空APP
随手浏览游戏攻略
code
单机游戏下载
休闲娱乐
综合热点资讯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