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中东游戏市场生态的游戏产业杰出代表就是伊朗:这里存在游戏市场,存在游戏开发者,存在游戏开发者协会,甚至还有国家级的游戏展会。至2012年10月,这个国家顶着美国的贸易制裁创造了3000万互联网用户和2000万玩家,甚至还包括8%的iPhone市场占有率。当地玩家与国际一线大作的距离几乎为零:他们同样对《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系列喜闻乐见,当地的青少年同样热衷于《使命召唤》(Call of Duty)《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和《战争机器》(Gears of War)等射击游戏,《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分裂细胞》(Splinter Cell)和《铁拳》(Tekken)在伊朗的风靡程度亦不逊色于其他地区。
伊朗青少年在德黑兰游戏展现场试玩Wii主机(任天堂:你说的这个贸易制裁谁懂啊……)
在游戏带来的乐趣面前,即便是伊朗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立也没那么紧张了。Xbox 360同样在游戏展现场有自己的位置,只是不知道微软是否知情或提供了赞助……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在同一时间会因一位本国游戏开发者选择了政治敏感题材而以人身安全威胁其无法回到故乡,并且以间谍等罪名宣判一位伊朗裔美国游戏设计师死刑(后最高法院推翻死刑判决要求重审,并将其囚禁至今)。
Navid Khonsari在故乡德黑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于1979年因伊朗政局突变而举家迁往加拿大,之后就读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温哥华电影学校,多年的电影及纪录片制作经验令他成为了一流开发商Rockstar Games的过场动画导演和制作总监,曾为《侠盗猎车手3》(Grand Theft Auto 3)等名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离开Rockstar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及游戏过场工作室iNK Stories,从事《阿兰维克》(Alan Wake)和《国土防线》(Homefront)等游戏作品的过场制作,以及《掰倒约翰》(Pulling John)等纪录片的拍摄。直到2011年,他的生活才再一次与故乡伊朗产生交集——但这是一次宣告决裂的交集。
2011年,他正式对媒体宣布自己正在开发一款取材于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事件的游戏“1979: The Game”:一位伊朗裔美籍士兵参与了卡特总统(Jimmy Carter)命令的人质救援计划,却因掉队而未能及时撤离,尽管尝试通过多种途径逃出伊朗,命运却总是将他带回德黑兰,强迫他见证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一切。玩家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位替美国政府收拾残局的孤胆英雄,只是一个试图求生的弃卒……但无论他如何强调这款游戏不带有任何政治倾向性,伊朗政府也不会原谅他:代表伊朗保守派的Kayhan报纸在了解到他的计划之后将其贴上了“西方宣传”的标签,展示了充分的敌意: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可能会殃及他与仍留在伊朗的亲属的安全。
Amir Mirza Hekmati是游戏界与伊朗的又一次冲突:这位伊朗裔美籍游戏设计师于2012年初在伊朗探亲期间遭到逮捕,接着被指控为中情局间谍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在所属的游戏公司Kuma Reality Games参与的作品“Kuma War”中存在着一个名为“突袭伊朗”(Assault on Iran)的关卡(发布于2005年9月),玩家的任务是潜入纳坦兹核电厂、找出伊朗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并摧毁离心机,这同样被伊朗当局视为与之相关的游戏从业者的罪行之一。
ARMAIII与《战地3(Battlefield 3)》开发团队成员的运气要稍微好一些,但他们的作品同样因为在游戏中的战场中以伊朗为假想敌而遭到禁售处理——虽然他们未必曾将这一市场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