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主机游戏太贵,却愿意充值很多钱到手游、页游?”本人虽然是一个实打实的硬核游戏设计者。不过对F2P等休闲手游的收费引导心理学也有一些见解。阐述一下。
大多数朋友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更多探讨的可能是社交因素、成长值,虚荣心这些大块明显的消费冲动。现在的游手游在初体验时很难遇到真正的社交要素,但仍然有人会玩会充钱。所以大家可能容易忽略一点小而基础的因素,就是微付费心理以及微快感。影响玩家消费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在此只分析这点。这一小点的影响是很关键的诱导引子。
为何一款手游,会有很多人点点滴滴累计付费超过一款3A主机游戏,却不愿意掏钱买一款质量更好的3A游戏?
在此先强调一下命题,既然在讨论玩家为游戏内容付费。我们就统一讨论正版游戏。虚拟道具或游戏中的无形的商品(比如加快培养时间)不管是不是看起来有用的,它都是能左右玩家快乐的内容。那么无论买游戏还是买道具,统一都可以称作购买快乐。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游戏中快乐和成本的价值对比。
3A硬核游戏:
360元让你获得100-1000分快乐,非即时生效。大赔率,大效果。
微付费游戏:
1块钱让你获得1-2分快乐,即时生效 小赔率小效果。
其实这已经很明显了,无论从军事战略还是从消费心理分析,都充分证明手游微付费的付费率比3A游戏大好多。这也是F2P游戏的优势,在判定付费与否的时候,已经是玩家喜欢上这款游戏的时候了。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多个心理层面来分析一下,看似无用的微付费是如何拔下消费者铁公鸡身上的毛的。
冲动性消费
我们来对比两种游戏之间的消费场合,消费者是在一种怎样的心流中做出消费行为的:
微付费游戏的心流明显比3A游戏要短,越短的时间内给予消费者需求,冲动性消费的心理就越明显,也就是行为更容易被潜意识控制。
那么为什么看似小气谨慎的玩家,会被冲动性消费那么轻易的“控制”了呢?这就要分析一下人的理财心理了。
微付费以及人的理财心理
多数人对理财实际上是没有概念的,他们并不会每个星期写一个严密的消费清单,也不会因为多花钱而精确调整自己的资金分配。但是人们都能做到一点,就是单个物品的价格把控。并且在冲动消费下,直觉(潜意识)会占较大比重,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受理性控制。
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对比价格,不管自己穷富与否。打个比方:有些人虽然很有钱,但看到几百几千的游戏或玩具时依然会吃惊一下:这么贵。虽然可能这个人完全能买得起,但这种念头或多或少会造成一种退缩的影响。对冲动消费造成一些阻碍。将这个情况映射到穷人身上时,可能造成的影响就会更大。
这是一种人在社会中感悟到的消费标准。所以面对360元的传统游戏和1元的付费内容时,消费者潜意识中只能感觉到300远大于1,却无法运算出300元=300个1元。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只能区分数值大小,却无法运算。这也是彩票和分期付款能够有效促进GDP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