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平台的加持下,知识付费成为近年来迅速兴起的商业模式。有着专业知识的人向知识爱好者传播知识,后者以酬金的形式回馈对方。目前,国内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已经突破5.7亿人,市场规模超过千亿人民币。
从理财到文学,从育儿到情感……可以说万物皆可知识付费,而今年最火的知识付费课程中,“人工智能”必定榜上有名。以“人工智能课程”为关键词搜索,在平台上便有近千节课程,包括视频录播、直播课程、一对一培训等,价格在10元至2万元不等。不过,这些课可说是良莠不齐。前段时间“AI课巨头”李一舟翻车,就颇具代表性。我们基于黑猫投诉平台上近三年“AI课程”相关投诉需求,总结了以下几个陷阱,帮你避免被坑。
虚假宣传引人入瓮:
在近1300条投诉中,“虚假宣传”占了近四分之一。消费者的控诉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粗制滥造,二是内容与宣传不符。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AI技术有着较高的门槛,而一门主打着“技术小白都能听懂的AI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网络课程内容参差不齐,即使是些“大咖”,也免不了水课。
零元引流再割韭菜:
“看了白看”只是第一步,更“高明”的虚假宣传,是进一步诱导消费,也就是“看完后还继续骗你钱”。
例如购买了李一舟课程的消费者表示,“看了三天的直播,根本没有任何知识点,都是PPT展示,展示的内容还都是为了买1980元的课程,一个套一个,把人当傻子。”
退费难比上青天:
课程内容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旦买了,要想退费,比登天还难。
退费难也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令消费者愤怒的“霸王条款”,另一种则是稀烂的售后服务。
“霸王条款”,通常要在消费者申请退费时才发现。
K12教育成为重灾区:
在大众印象中,AI课程主要收割的是害怕掉队的打工人,但实际上,与K12教育相关的投诉量反而更多。
一些针对孩子的AI课程,和ChatGPT、Sora这类前沿技术毫无关系,而是套用AI技术包装后的美术、音乐、逻辑、编程等课程,看似吸睛、高大上,实际只是具有一定交互指令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