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令科幻变质?
当然,如今科幻游戏也遭到了批评,因为有人发现其中对视听效果的关注超过了对背景故事的描述。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拉里•尼文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在如今的科幻游戏中,是大吹大擂的炫酷技术,让观众和开发者一起迷失在视觉的洪流里,他们不想也不愿多做思索,从而背离了科幻创作的初衷所在。对《使命召唤:高级战争》,他更尖刻地评论说,这个耗资上亿美元开发的游戏虽然披着科幻外衣,但“说的还是一个老套的英雄故事”。
不管故事是否老套,《使命召唤11:高级战争》的成功扩大了科幻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拉里•尼文今年的新作Shipstar只卖出了20万本,影响最大的作品《环形世界》在1970年上市后也只卖出了400万本。至于《使命召唤:高级战争》,业内人士估计,其在上市一个月后的销量就会突破500万份。
这就是商品经济。拉里•尼文无奈地承认,纵然《高级战争》的内容是肤浅的,但在科幻的普及方面,它却取得了成功,至少,“它加深了人们对外骨骼等新技术的理解,并让公众意识到,科技的失控可能会威胁和平的基础”。
《光环》中的巨大环形人造天体直接受到了《环形世界》的启发,而《光环》系列的成功,又令更多年轻人了解了《环形世界》。
有趣的是,事实上,年轻人了解拉里•尼文的作品,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戏。在另一科幻巨作《光环》中,开发团队描绘了一个巨大的、谜一样的人工天体,它围绕着星球的环带运转,能提供比行星多几个量级的生存空间——这和拉里•尼文《环形世界》中描述的人造天体颇为相似。对此,《光环》的制作团队直言不讳地表示,是拉里•尼文的《环形世界》给了他们启发,没有《环形世界》,就没有《光环》的成功,自然,尼文也非常高兴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游戏开发者的喜爱。
无论如何,与游戏结合才可能是科幻的唯一出路,毕竟,无论它们和传统作品相比是如何肤浅,但在本质上,它们却与科幻题材的目标——启示未来——高度契合。纵观科幻发展史,期间也诞生过形形色色的作品,但真正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管它们把视角伸得多么遥远,都在试图回答人类目前无法解决的疑惑,比如人与科技的关系、科技会不会改变世界格局,甚至是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科学本身不能提供答案,只有通过科幻来猜测和分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游戏制作者保持端正的心态,那么它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至于科幻也不会因游戏的影响而偏离原点,变换形式只能让它更顽强地生存下来。《使命召唤:高级战争》的登场,无疑表明游戏产业将继续把目光投向未来,只是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在此期间,美工和程序员将取代作家的地位,他们将用键盘和电子绘图板充当我们这个时代的先知,并向所有人展示他们眼中或光明或阴暗的未来。
往期业界奇扒浏览:点击这里
为了给广大游民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游民星空现面向玩家征集文章投稿,有意者欢迎加入游民星空投稿交流群。
点击链接加入【游民星空投稿交流群】:36440407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