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故事里的情节冲突往往简洁明快,角色的善恶观念也往往是绝对而二元的:许多人物非善即恶,好人一定会获得幸福,恶人则终将遭受报应。
而事实上这些说法虽然听起来不假,但也并不绝对。无论在哪个国家,少儿动画作品当中从来都不缺少哪怕是成人也需要好好品味一下的深度内容。这里举一个不太常见的例子——儿童向作品当中的“反乌托邦”情结。
学术趴曾经介绍过一部在日本国民级少儿动画《蜡笔小新》历史上,被粉丝普遍认为立意与内容最为深刻的剧场版——《蜡笔小新之呼风唤雨!大人帝国的反击》(下称《大人帝国》)。
在这部剧场版当中,反派阿健创建了一个“20世纪博览会”,意图利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民众对于60-80年代繁荣时期的的怀念之情,将大人们的心停留在那个年代。而把这些陷入幻想的大人们拯救出来,也就随之成为了小新他们的任务。
无独有偶,在世界范围内大火的少儿动画《小马宝莉》当中,也曾出现过令人拍案叫绝的“反乌托邦”内容:在第五季的第一、二两集当中,小马星光熠熠在小马国边缘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小镇,每一只在在小镇里的小马都放弃了基于自身特质的个性与“可爱标志”。它们试图建立一个每匹小马都一模一样,没有了个体差异的马群社会。而随着主角一行人对于小镇了解的的加深,他们也开始质疑起了这一种“平等和谐”的社群模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或许很难想象为什么许多在面向成人群体的动画或者文学作品当中也很难表现好的主题,竟然可以很恰如其分地在儿童向作品中得到呈现,并且这些深度内容还在不断地增加。而这一点,首先就和儿童角色的塑造密不可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徐寒梅曾经这样描述少儿文学当中的儿童角色的特点:
“(少儿文学中的许多主角)都是神化了的儿童,他们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他们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他们的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
在儿童向的各类作品当中,作为主角的孩子们虽然性格与能力各异,但他们对于是非判断都普遍有着最为原始与单纯的直觉。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多有顾虑,而往往会选择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相异于自身价值观判断的行为作出最为直接的反应。
少儿动画的剧组的成员们便由此得以借这些动画中的角色直抒胸臆,表达出他们对于某些事物与社会现象最为直接的情感价值判断。而由率性而幼稚的孩童性格所带来的剧情冲突,又往往会引导出许多“不按套路出牌”的矛盾,使得剧情变得非常有戏剧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少儿动画其实也算得上是非常适合表达深刻内容的载体之一。
而如果我们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自20世纪初叶以来,在欧美的多个国家也同时兴起了“儿童优先”(Kids First)的少儿文学风潮。在路易斯·卡罗(《爱丽丝梦游仙境》作者)、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金银岛》作者)、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作者)等作家的笔下,孩子们往往更加独立且富有主见,也经常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进行冒险,独自克服诸多连成人都难以应对的困难。可以说,动画当中深度内容的出现也是非常吻合时代潮流的。
而虽然少儿动画的主题深度是可以远超人们所想,但我们也仍需记得这些动画的主要观众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要在少儿动画的载体当中完整、恰当而易懂地呈现一个深刻的主题,离不开它们背后动画人的奇思妙想与卓绝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