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参与多部《哆啦A梦》作品制作的本多敏行导演曾经透露过《哆啦A梦》中这样的细节:
胖虎的妹妹“ジャイ子”(胖妹)没有名字!!? 胖虎本名叫“剛田武”,因此按理来说他的妹妹也应该有正式名字才对。不过作者藤子・F・不二雄老师担心如果给这个并相貌不是很可爱的角色取一个大众的名字的话,那么(在现实中)和她重名的女孩儿就会在学校受欺负,所以一直没有给她取名字。
可以说,对于流传于世的优秀少儿动画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是一切创作的出发点。作为少儿作品的内容创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作品内外,都有着向孩子们传递他心中认可的价值的愿望。
而向作品中加入深度内容这一行为本身,在动画这一行业当中也经常意味着挑战传统与固有印象,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这些创作者们的勇气。
执导了许多人的“童年阴影”——《黑猫警长》的戴铁郎导演曾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谈起创作《黑猫警长》时所遇到的阻力:厂里的领导们曾经认为作品“里面打打杀杀,不符合传统美学,里面的科学道理也没有什么艺术性。” 作品的制作和播出一直未得到美影厂的支持,他只能独自一人进行改编剧本和设计场景的工作。在前两集制作完成的一年半以后,作品才幸运地获得了总局领导的认可。这才有了后来被大家传为经典的《黑猫警长》。
而《大人帝国》的导演原惠一选择将其搬上荧幕事实上也同样冒着极大的风险。《大人帝国》是他执导《蜡笔小新》的第六部作品,本可选择继续延续之前的风格、保持稳定的票房预计的他,做好了“该作品失败的话就此从与《蜡笔小新》诀别”的觉悟,最后做出了这部获奖无数、日后为小新迷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剧场版动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可以说,能够看到这些富有深度的儿童向作品,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的福气。
针对儿童向动画的内容,日本少儿漫画家きわ(@kiwaPW)曾在推特上发表过一段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评论:
所谓的“儿童向的内容”是指,“大人们将自己觉得非常酷的内容,用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们的创作内容。”
而所谓的“骗小孩子的内容”是指,“大人们自己都不太喜欢,但是估计孩子们会喜欢,以此标准进行推测而做出来的内容。”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我想那些将“大人们也会觉得酷”的思想,以或梦幻或平实易懂的方式加入动画作品的动画人,或许才真正算得上是“儿童向内容”的创作者。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动画才能超脱其他许多艺术形式,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教育形式之一。动画这种艺术形式本身,也得以伴随着这些深刻而有趣的内容,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或许应当向这样的动画人致敬:感谢他们曾为我们带来,也将在未来为更多的孩子们带去,有着连“大人们也会觉得酷”的少儿动画的童年。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