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并没有等待太久。
1944年6月5日凌晨,三百万盟军集结在英国的海岸边,他们要渡过英吉利海峡,向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发起冲击。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两栖登陆,行动代号「霸王」。
诺曼底地区的海滩被盟军划分为五个部分,美军负责进攻代号为「奥马哈」和「犹他」的两处海滩,而「宝剑」「朱诺」「黄金」这三处海滩,则交给英国和加拿大军队负责。
盟军来势汹汹,但希特勒苦心经营多年的「大西洋防线」也不是摆设。尽管之前盟军通过战略欺骗和出色的情报工作,为登陆部队减缓了不少压力,但德军那布置在滩头的舰炮、地雷、碉堡和反坦克桩,仍是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
经历了好几天的飓风和滂沱大雨后,诺曼底的天气终于在6月6日清晨放晴。当天早上5:30分,在施行了好几轮的空袭轰炸和舰炮打击后,美军的抢滩登陆部队逐渐踏上了诺曼底的沙滩。
驻守在“奥马哈”这一冲要之地的,是德军第352步兵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东线炼狱般的苦战,曾与苏联红军在积雪和泥泞中肉搏。
盟军的炮击和航弹,并不足以彻底将德军的防御工事犁平。当美军登陆艇刚刚放下舱盖,凶狠老辣的352步兵师就开始了屠杀:各种轻重武器一齐喷射出火光,子弹如瓢泼一般向美军袭来。
负责进攻“奥马哈”关键位置的,是美军29师116团A连的两百多名将士。缺少掩护的他们在几分钟内便被机枪打散了建制,全连共有几十人负伤,剩下的人全部倒在了沙滩上。
29师116团A连的遭遇,算得上是美军登陆部队的一个缩影。六小时过后,“奥马哈”登陆部队仅仅只推进了十米,而整个海滩已是横尸遍野,就连海水都被染成了鲜红色。
“奥马哈”滩头的惨状,被一名战地记者看在了眼里,后来在他的作品中,他将其称为「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天」。
诚然,德军在“奥马哈”海滩的重防,是美军损失惨重之关键,但我们却不能忽视「缺乏坦克掩护」这重要的一环。
其实美军并不是没有做“步坦协同”的准备,只是他们坦克和当年英军在迪耶普滩的遭遇如出一辙:还未上岸便在德军火炮的打击下折损殆尽了。
相比之下,已经吃过一次亏的英国人,准备就充分了很多。
早在开战前,霍巴特少将就像撒豆子一样,将他那的近千辆「马戏坦克」整团整连的分配到各滩头的登陆部队中。
79装甲师虽然没有集合在一起,但所有将士都憋着一口气。
这一次,他们不仅要为他们的师长和工程师们正名,更是要找希特勒报敦刻尔克被围、迪耶普滩惨败和伦敦大轰炸的宿怨旧仇。
相比于德军严防死守的“奥马哈”,英加军队所负责的“宝剑”“朱诺”“黄金”海滩防御设施相对不那么森严,守军则为德军第716步兵师,该师编制约三分之一为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人组成的「东方营」,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不过,优势也并不全在英军。
就在两年前,「冬将军」「泥将军」在苏联的土地上大显神威,它们让客场作战的德军功败垂成。但此时此刻,位于欧陆的法国可是德军的主场,「天时」和「地利」都站在法西斯这边。
战斗打响后,英国第四、第七皇家禁卫龙骑兵团和诺丁汉郡骑义勇骑兵队便率先向「黄金」海滩发起冲击,为他们担任“开路先锋”的,是谢尔曼“DD”两栖坦克。
当登陆艇离岸边还有一定距离时,艇上的这些谢尔曼“DD”升起了防水幕布,然后像鸭子一样一个接一个的驶入水中,泅渡驶向滩头。
这时,大西洋的「狂风」开始发威了。
呼啸而来的狂风刮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巨浪,盟军的大小舰船均受到了猛烈拍击,那些载有坦克和步兵的登陆艇更是在海上摇晃不止。
这种恶劣的气象条件,让海里那些谢尔曼“DD”坦克的驾驶员们胆战心惊,他们不得不为了安全而降低速度,这也导致他们并没能先于步兵上岸,完成计划中的“开路”任务。
除了狂风外,「海水」也为盟军造成了困难。
当天那过高的海平面,淹没了沙滩上的反坦克桩和地雷,为它们披上了一层天然的伪装,这为工兵们清理道路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万幸的是,威斯敏斯特龙骑兵团B中队的五辆谢尔曼“螃蟹”扫雷坦克及时赶到了滩头,它们放下手臂、开动滚筒,只见滚筒上的铁链疯狂拍击着沙滩,地雷爆炸声像鞭炮一般响起……很快,坦克和步兵们便有了一条可供通行的道路。
由于谢尔曼“螃蟹”扫雷时引发的巨大动静,它们直接成为了德军火炮的重点关照对象。更糟糕的是,“螃蟹”的扫雷器在工作时会遮挡住坦克主炮射界,导致无法开火,所以它们只能被动挨打却无法还击。
当完成扫雷排障工作后,“黄金”海滩上的五辆谢尔曼“螃蟹”只有一辆幸存了下来,79装甲师的坦克兵们用生命表演了这场「马戏」。
然而,战斗并未结束。
解决掉地雷和反坦克桩的后,他们还要面对德军密密麻麻的碉堡和地堡,那里面布置的不是大名鼎鼎的八十八毫米反坦克炮,就是被盟军士兵称为“希特勒撕布机”的MG42通用机枪。
当一名英军少校带领他的“丘吉尔”重型坦克部队驶向滩头时,他发现整片整片的英军全都窝在防波堤后,那些步兵看他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上帝」。
这些隶属于汉普郡步兵团的士兵并非贪生怕死,他们在装甲掩护尚未到达时,便用肉身迎接了德军最为猛烈的第一波火力打击。挺进到这个位置后,这支早已失去指挥官的部队,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数辆“半人马”装甲推土机的掩护下,“丘吉尔”坦克部队向德军碉堡群缓缓开去。这时,德军一门隐蔽良好的八八炮大发雷霆,只听几声穿甲弹划过空气的尖啸,四辆“丘吉尔”身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正当坦克部队陷入一片慌乱时,英军81突击中队的一辆谢尔曼“DD”开火了,该车的炮手在近一千米的距离上,将一发炮弹准确无误的送入了这门八八炮的掩体发射口,这让德军士气大为动摇。
趁着德军火炮沉默的短暂间隙,这支坦克部队迅速抵近了距离碉堡约100米的位置:这时,轮到丘吉尔“AVRE”的290毫米臼炮大显神威了。
一辆“AVRE”迅速朝它面前的德军地堡发起了攻击,但第一发炮弹打在了地堡的一侧没爆炸。正当装填手将第二枚炮弹塞入炮膛,准备再来一发时,碉堡里的德军摇晃着白旗走了出来。
另一辆“AVRE”的车长奉命攻击岸边的一座德军疗养院,他指挥自己的坦克往建筑外墙上轰了两炮,疗养院立刻发生了剧烈坍塌,藏在里面的德军迅速投降了;随后,他又跟着步兵去拔掉几座难啃的碉堡,因为其他坦克的75毫米火炮对这种钢筋混凝土结构很难对造成破坏,但当他的“AVRE”开火后,碉堡内部的德军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马上也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除了丘吉尔“AVRE”外,诺曼底登陆当天参与战斗的还有三辆丘吉尔“鳄鱼”。尽管尾部拖着笨重油箱的“烈焰巨鳄”们实在不太适合登陆作战,但它们依然通过实战证明了“火焰喷射器”的强大威力。
相比于机枪来说,火焰喷射器在面对碉堡和坑道里的敌人时能有更具毁灭性的效果,而且「火焰」对人造成的心理恐惧是要大大高于「子弹」的。这种残酷的攻击方式让德军对其深恶痛绝,通常会将俘获的“鳄鱼”乘员就地处决作为报复。
6月6日傍晚,盟军部队已经彻底在诺曼底站稳了脚跟,相比于美军的惨痛损失,英军的总伤亡数只有1100人。这其中,79装甲师的各类工程车辆的表现不可谓不亮眼:它们不仅让大部队安全的通过了雷区,更是摧毁了不计其数的德军堡垒和火力点。
自此一役,帕西·霍巴特少将和他的79装甲师名声大噪,就连一向傲慢的美军都来找他们“借”坦克。
在二战的最后一年里,他们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西线战场上,从血战卡昂到鲁尔战役,从强渡莱茵河到易北河会师,79装甲师通过一场又一场「马戏」,在第三帝国的棺材上敲入了无数根钢钉。每当各个盟军部队看到队伍中出现印着「倒三角牛头」标志的“滑稽坦克”时,无不士气大振、一往无前。
德国投降后,新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而英法这种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军事实力大幅逐渐缩水,终于在三个月后的1945年8月20日,「解散」的命令落到了大名鼎鼎的79装甲师头上。
戎马一生的帕西·霍巴特少将,也在1946年选择了退休,之后的他被封为爵士并授予功勋勋章,获得了一名英雄应有的尊重和荣誉。1957年,他于在英国东南部的小镇萨里去世,享年71岁。
霍巴特和79装甲师的故事虽然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则被英美的军工系统一直传承到了现在。今天,你仍能在英美军队中看到“DD”“链枷扫雷器”等曾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大显身手的特殊装备。
英国皇家坦克团现任指挥官曾这样评价道:「在皇家坦克团,我们为我们的前辈,特别是霍巴特将军所表现出的创新和适应能力而感到自豪……我们要确保霍巴特将军的精神,在新一代“坦克”中继续存在。」
Percy Hobart——Wikipedia
79th Armoured pision (United Kingdom)——Wikipedia
Hobart's Funnies——Wikipedia
Churchill Crocodile——Wikipedia
The legacy of ‘Hobo’, the wizard of tank warfare——Ministry of Defence
Tank Chats #45 Major General Sir Percy Hobart——David Fletcher
二战风云:大国征途与战争狂魔——赵利剑
攻城巨炮:诺曼底滩头的丘吉尔AVRE——Moskit
攻入诺曼底兵器解密③:光辉D日胜利之师——俆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