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自从那互联网短视频取代了电视节目之后,许多老一辈传下来的传统艺术岌岌可危,一些经典曲目也因为老艺术家们的去世濒临失传。
然而近两年出现了个新玩意,叫人工智能,一大批传统艺术的著名唱段因它而重现人间,比如单田芳老爷子讲的这段老伦敦蜚誉全球的经典名著——《Harry·Potter》。
各位可能有所不知,这个《哈利波特》可是传统曲艺界的热门题材,维多利亚老佛爷生前在白金汉宫就好这一口,并且除了单田芳的评书以外,还有京剧、快板书以及多个地方戏种。
只不过一开始这些戏只让在宫里唱,后来一个御用的说书先生被贬出宫后流落到了伦敦一家咖啡馆里说书,让一个女老师听到了,她把这段故事改编成了通俗小说,一篇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巨作才得以公之于世。
这个女老师,就是现在网上最有名的JK——JK罗琳!
可惜在维多利亚老佛爷驾鹤西归之后,罗琳的小说版成为主流,宫里这些说书唱戏的手艺人也散落四方,《哈利波特》各个戏种的唱腔一度失传,只剩根据小说还原的唱本残卷留存于世。
在有学之士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下,这些传统艺术在近几年也在不断挖掘和复原《哈利波特》的老剧本,尤其在AI技术普及之后,给《阿不思托孤》《哈利波特告状》等一批经典曲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上纯属整活,切勿当真)
就拿在B站百万播放的京剧选段《阿不思托孤》来说,这一段讲的是故事开篇邓布利多把哈利波特寄养在姨妈家的故事,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借《徐策跑城》的曲调还原了这段戏码,再经过后人用AI配上画面之后,那叫一个地道(生草)。
其实在AI普及之前,传统曲艺界对《哈利波特》已经进行了长年精耕细作,在填词和唱腔上都有模有样,甚至有些改编唱段就是出自科班出身的曲艺演员之手。比如《哈利波特》的京剧唱段虽然在播放量上参差不齐,但由于源远流长产量充足,反倒情节相对完整,唱词的水平也比较高;而评书版更是能追溯到互联网古早时期优酷表情画质的视频,只不过演出效果依演员水平有好有坏。
从某种角度来说,《哈利波特》之所以在传统曲艺界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可能还要归咎于这些传统艺术在影响力上一直在走下坡路,演员们想借由这种文化乱炖带来的反差感来整活,进而吸引年轻人。
现在有了AI的加持之后,网络上立马复活了单田芳、刘宝瑞、马三立等一批德高望重老艺术家,一些网友用AI对他们留下的老旧视频资料进行了修复,也有人用这些语料训练模型后进行新的创作,也就有了单田芳讲《哈利波特》、马三立讲克苏鲁神话这样魔幻的产物。
并且AI在互联网上的作用也不局限于整活,也算是促成过一段佳话。当年刘宝瑞老爷子去世的时候,他表演的单口相声《官场斗》就因为种种原因而断章,有人说是电视台保存不善,也有人说是十年动乱期间遗失了。因此在AI普及之后,就有不少人训练AI后根据流传下来的台本补完了全本的《官场斗》,了却了大家心中的遗憾。
当然,总体来说这些老艺术家的AI作品仍然是鱼龙混杂,有些不过就是将小说文本丢给训练好的模型念出来当有声书,用心些就得根据这些老艺术家常用的语调和气口将台本整个重写一遍,或者直接写个原创剧本。即便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用AI来走捷径,但还是得有个足够懂行的创作者才能打磨出理想的效果。
实事求是的说,虽然创作者们的确花了很多心力,但网友们对于这些用传统曲艺整活的作品很多时候也就看个新鲜,之前说的单田芳的《哈利波特》系列评书开篇拿下了百万播放之后,接下来几回的观众日渐走低,类似的诸如郭德纲讲《死亡搁浅》等视频也都大同小异,AI转生或者文化乱炖整活虽然有流量,但终究只是让观众看个乐子,还称不上能就此拯救传统曲艺。
毕竟网友们的情怀更多是寄托在老艺术家和那些经典作品身上,而不在于传统戏曲这个形式本身,如果这些艺术形式自己无法与时俱进,创作出满足新一代受众审美的新作品,那么这种整活也只能说是某种意义上的苟延残喘。
不巧的是,就算是在年轻人中尚存一些热度的相声小品,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式微,网民们要想去追寻一些属于国人的共同记忆,还真只能去上个时代的作品里去找。
比如说想让网友们从当下的文娱作品中找到一个合适的暗号,取代“宫廷玉液酒”来甄别对方是不是中国人,也的确有难度。
这份情怀发展到今天,使那些早年间承载了一代人共同记忆的经典作品成为了一种赛博词牌名,无论是真人配音后期加工还是干脆直接上AI,借这些经典作品的框架来旧曲谱新词,也算是对于那个还能雅俗共赏的时代做出某种挽留吧。
互联网时代,我们见证了观点的撕裂和共识的崩塌,信息茧房过于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已经消灭了大家一起雅俗共赏的土壤。久而久之,就连寄托了这些情怀的老一辈艺人,也都逐渐到了退隐江湖甚至寿终正寝的年纪了。
或许AI可以让这些老艺术家们实现赛博永生,但那个雅俗共赏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