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圈总会被一个奇奇怪怪的黑人小孩刷屏。
三四岁的样子,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和宽宽的脑门,脸上总是挂着一副呆萌的表情,但似乎脾气不是太好,总是黑着脸。
在网友的助力下,他的身份总是千变万化的,时而是“谁还有多余资金”的尚勃勒,时而是粉嫩俏皮的双马尾小萝莉,时而还是能够统治非洲诸国的小人国王。
数十种面孔,让他继“翻斗花园五人组”“海绵宝宝和他的邻居们”等邪恶组织,成为了各大开黑车队崭新的开黑头像,其火爆程度甚至惊动了PDD各大网店,开始连夜制作售卖他的挂件和配饰。
而这位近期出名的黑人小孩也有一个极为霸道的名字——“非洲十二少”。
“十二少”起源自国内博主“哎呦喂你江哥”在非洲拍摄的视频,期初江哥只是个在非洲纪录生活的普通人,流量平平,十月底因拍摄到“十二少”而逐渐引发关注。
至于“非洲十二少”名字的由来,则源自其为当地非洲酋长的第十二个孩子,也算是当地士族,官宦之后了。
在我翻阅江哥数十个有关十二少的视频后,我也没出意外地被这小家伙给俘获了。每次出镜,他几乎都是一副天真的丑萌表情。相比于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十二少并不害怕“江哥”这个长相特别的外国人,每次见面都会很主动地过来握手打招呼。
不管江哥如何搓他小脸,捏他肚皮,小家伙的情绪都十分稳定,呈现的镜头感也很好,展现了一种很自然的可爱与活泼,因此极为讨国内观众的喜爱。
他也就此跟江哥组成了短视频组合,成了广大网友们饲养的又一只电子宠物,不仅每天眼巴巴地等着江哥更新视频,还制作了许多的表情包向外传梗。
而“十二少”与酋长可能都不知道的是,这个拿着手机在他们面前拍呀拍的人,用一点零食作为报酬,就在十二少身上获得了巨大的流量。仅两个月的时间,粉丝数就增长60+W,达成了百万粉丝成就。
当又一名“非洲博主”诞生以后,靠着在非洲成就国人的“非莱坞”中也又多了一名新演员。
在国内的互联网生态中,“非洲博主”应该算是一条独特的赛道。
他们中的许多可能没有很强的整活、拍摄、剪辑能力,却往往能凭借“普通”的日常视频,收获巨大流量与粉丝,成为赛道上的热门网红。
诸如“哎呦喂你江哥”“非洲小五”“非洲飞哥”“非洲正伟”等博主大体都是如此。
这些博主大多都因公派或经商而来到非洲,在这片极度缺乏娱乐内容的土地上,爆火短视频行业所衍生的“记录美好生活”成了他们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仅有少数能玩转互联网的人,成为了主要展示非洲风土人情的Vlog博主,去分取更大的蛋糕。
而更多不愿自己出镜又懒得折腾的人,便把视角对准了非洲当地的黑哥儿们。
尽管连互联网是啥可能都不知道的黑哥,很难在镜头前整出啥活儿,但架不住当地就是人多,拍得多了总能碰上像“十二少”这样的天选之子。
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贫穷落后的非洲诸国,就好似成了中国博主们的“造星工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位带着“黑明星”的非洲博主应运而生。

观众爱看,除了个别黑人有梗外,更多是透过这些视频看非洲人民生活
而无论是新生代还是守旧派,数年的薪火相传,让这些非洲博主身上或多或少都落下同一种纠纷——利益分配。
对于绝大多数《黑哥们:网红》来说,不懂粉丝经济的他们,完全不清楚那个拿着手机对着他们拍的中国人,随手一拍,就能在大洋彼岸赚上他们数周乃至数月的生活费。
闭塞的信息渠道与相关监管的缺失,让黑哥们的报酬全凭博主本人的意愿。
碰见好心的,可能还会跟他建立雇佣关系,给他一份还算不错的固定薪资。
稍次一点的,也会时不时送点米面粮油,提供生活用品与扶持。
但毋庸置疑的是,没人会跟这群“合作伙伴”共享收益。
低成本、高回报的收益模式与利益分配的可操作空间,让“黑人明星”与“中国博主”的关系成了一种外人不可知的黑箱。以至于会有极端观众将一些博主的行为视作是“剥削”,是在把黑人当“黑奴”。
虽然现实情况远不到形容的这样主观和恶劣,但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国人与部分非洲人利益关系的冰山一角。
早在几个月前,抖音上出现了许多“非洲游戏工作室”。部分在非工作的国人,看中了当地便宜的劳动力,便从国内淘了点“电子垃圾”,就地开起了代练工作室,主要涉猎《梦幻西游》《魔兽世界》怀旧服《三角洲行动》等游戏中的搬砖及代练业务。
尽管能招到的黑哥普遍属性点不加智力,甚至电脑都没见过,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还是能学会许多机械性、重复性较高的任务的。就算学不会也没关系,开了就是了,他干不了有的是人能干。
而硬是靠着低廉的成本,黑老哥们狠狠冲击了一下国内代练市场,要不是条件难以形成规模,恐怕真得给国内代练上一课。
无论是“非洲网红”“黑人游戏工作室”还是“黑人直播带货”“黑人举牌生日祝福”,说到底都是国内“新兴行业”在非洲的拓展和演变,其与三四十年前,到非洲包基建、卖衣服的老板一样,本质都是一种投机行为。

互联网连接全球后,也让这些成本更低的形式,在欠发达地区有了土壤
也正是看中了其中的利益空间,网上也曾有人想到非洲去投资这些“新兴产业”,但最后大多都因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而无疾而终。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在这类内容上普遍都是看个养成型的乐子,对于其中的利益分配,不太在意,也没法在意。
在那些贫瘠的非洲国家,经济的落后与制度的缺失,让机遇对于底层人民而言,可能比眼前的利益更关键。
往短期了讲,拍拍视频就能获得的柴米油盐,解决了非洲一家人眼前的温饱冷暖。
往更长远了说,给予孩子们的教育支持,对于成年人的工作帮助,都是能让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博主有的赚,黑人生活又得改善,观众们看个乐子,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换言之,如果不是真的进行了“剥削”,其实也没有多少国人愿意去较真“公平”与否。
因为就咱妈援建非洲多年的情况来看,黑哥们儿给我们的刻板印象就是:
“无论是做任何工作,黑哥们都是最懂磨洋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