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这篇文章,能提高你驾驶坦克的姿势!

最后的防线
2016-05-20 21:04:44 浏览:0 0

战例5:阿拉库尔坦克战:如何痛殴刚充值的小学生

背景

  1944年8月,美英联军创造了战争爆发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胜利:他们在诺曼底重创了德军的主力部队,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东挺近。到1944年9月,巴顿将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法国东部的洛林——德国边境已经遥遥在望。此时此刻,希特勒下令,必须在国门外挡住巴顿的攻击。

兵力对比

美军:70辆“谢尔曼”和“地狱猫”坦克歼击车

  “谢尔曼”第一次登场,是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在接下来3年,总共有4万辆该型坦克走下了生产线,并被交付给美国、英国、苏联、波兰等10多个国家的军队。

  第4装甲师装备的另一种战车是“地狱猫”,作为坦克歼击车,它在外观上和坦克几乎没有区别。而这种武器的研发是以一种奇怪的战术理念为基础的,在美国人看来,在迎击敌军坦克时,歼击车不能就地固守,而是应该频繁转移阵地,

游民星空

  在运用上,美军坦克歼击车更倾向于机动作战,这一点也体现在“地狱猫”的设计上,它的装甲相当薄弱,最高时速达到了88公里,同时,“地狱猫”还安装了一门大威力的76.2毫米炮,这使其能从容应对多数德国坦克的威胁。

德国:190辆豹式坦克、四号坦克和四号坦克歼击车

  1944年,德军投入洛林战役的坦克都是新走下生产线的型号,和1943年的豹式坦克相比只有细节上的改进。同时,他们还收到了一些新服役的装甲车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号坦克歼击车。这种歼击车拥有更可靠的防护和更强大的火力,但缺点是前方过重,这大幅降低了本车的机动性与越野性能.

游民星空

指挥官

美军:克赖顿·艾布拉姆斯(1914-1974)

游民星空

  “我应该是美军最好的坦克指挥官了,但我还有一个对手,这就是艾布拉姆斯。”

  1944年秋天,美军最著名的将领——巴顿这样赞扬自己的下属。艾布拉姆斯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1941年加入美国第4装甲师,在法国战役中他凭借大胆的作风崭露头角,1944年底的突出部战役期间,他亲自带领坦克突破了德军对巴斯通的包围,解救了重围之中的友军,令整个战局化险为夷。

  1972年6月,艾布拉姆斯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参谋长,1974年因肺癌去世。为纪念他在二战中的功勋和对美军装甲兵的贡献,美军装备的M1系列主战坦克即以他的姓氏命名。

海因里希·冯·吕特维茨(1896-1969)

游民星空

  吕特维茨出生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人世家,他的祖父、父亲和几位堂兄弟都曾在德国军队中长期服役。他作为骑兵军官参加了一战,后来又成为德军最早的一批坦克指挥官。在战争期间,吕特维茨指挥过第20和第2装甲师,1944年9月被任命为第47装甲军司令,这支部队中有新组建的几个装甲旅,而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国门外挡住美军的进攻。

参战部队:

美军:第4装甲师

  和德军完全不同,美军的装甲师在具体部署时通常混编为三个战斗群,以第4装甲师为例,这三个战斗群便分别被称为A、B和R,其中R战斗群负责担任预备队。具体来看,每个战斗群都包括一个坦克营、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这种编制保证了兵种之间的紧密协同。不仅如此,美军的另一个优势来自通讯领域,其每个坦克连都能直接呼叫后方的远程炮兵,这使得他们总是能将最猛烈的火力投送到热点地区

德军:第111和第113装甲旅

  所谓的装甲旅,实际是一种拥有结合了重装甲和机动性的“战斗群”。以1944年的标准,这些部队的装备堪称奢侈。以第111、113装甲旅为例,它们包括一个装备豹式坦克的装甲营、和一个装备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步兵营,以及少量支援单位,共计包括包括90辆豹式坦克和10辆四号坦克歼击车。

游民星空
1944年9月,在洛林,第113装甲旅的一名四号坦克车长在战地记者的镜头前留影,他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和装甲突击章,但像他这样有服役经验的车长,在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中其实非常短缺

  虽然装甲旅的武器十分精良,但其战斗力并不与此成正比——它在编制上有毋庸置疑的硬伤(比如坦克的比重过高,侦察兵和工兵数量非常稀少,也没有配属的自行火炮),更让情况雪上加霜的是,这些部队士官和士兵的能力和经验都严重不足——他们中许多是从后勤部队中梳理出来的,对前线服役缺乏热情和能力,来自国内的新兵还目睹了空袭给本土造成的巨大破坏,这都影响了德军装甲旅的战斗力。

战斗经过:

  1944年9月16日,德国最高统帅部向吕特维茨下达命令,对巴顿的坦克部队展开反击,进攻的矛头就是新组建第111和113两个装甲旅。他们的计划非常简单,同时突袭前线的两个交通枢纽,勒泽(Lezey,第113旅)和阿拉库尔(第111旅)。然而,这次进攻组织得非常拙劣,第111旅在夜间行军途中意外地迷路了,而失去友军呼应的第113旅仍按原计划向勒泽挺近。

  9月19日黎明,一场浓雾笼罩了战场周围的山谷和村庄,当第113旅豹式的坦克抵达勒泽外围时,立刻惊动了部署在镇外的美军,他们直到对方行驶到75米外时才发现这些不速之客。这是一场真正的装甲对决。“谢尔曼”显然占据优势,他们位于灌木丛边缘,隐蔽良好,同时拥有绝佳的射界,立即有3辆豹式被击毁,剩余的德军坦克于是绕道企图从南面突破勒泽,看到这种情况,熟悉地形的美军立即派出一支坦克分队,并抵达在了一座陡坡后,而德军坦克手则无法在大雾中看到在陡坡后埋伏的敌人——结果这些德军坦克全军覆没。

  德国人大举进攻的消息页惊动了美军坦克营长艾布拉姆斯,中校立即率领援军赶赴前线,但是他们刚刚抵达时,便传来了坦克引擎声,所有美军坦克立即埋伏起来,炮口对准了前方的迷雾。

  围绕勒泽的第二场伏击战打响了,艾布拉姆斯遭遇的豹式坦克来自第113装甲旅的另一支攻击梯队,由11辆豹式坦克组成,后者同样毫无察觉地进入了伏击圈,美军坦克在150米左右开火。一声可怕的爆炸响起,领头的德国坦克顷刻间变成一堆残骸,其余的装甲车辆见状纷纷加入了对射,而伴随步兵也开始凌乱地发起进攻,准备在坦克的支援下朝美军的阵地突破。

  然而,面对纷飞的火力,他们的呼喊几乎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嚎啕大哭声。这次鲁莽的进攻让德国人付出了惨重伤亡,只能在烟雾弹的掩护下狼狈后撤。当美军停火时,有8辆豹式被摧毁,而连同第一场伏击战中的损失,他们一共损失19辆豹式,而美军只损失了3辆“地狱猫”坦克歼击车。

  当这次胜利被汇报给巴顿时,巴顿显得非常高兴,他认为“德国人已经用完了坦克”,并命令艾布拉姆斯中校的坦克营在阿拉库尔集结,随后开始向东进攻。但他并不知道,德军第111装甲旅已经逼近了前线,两军不久将迎面遭遇。

游民星空
1944年9月20日进攻发起前,在一座村庄内待命的第111装甲旅的豹式坦克

  9月20日,前线传来紧急报告,遭到大量德军装甲部队的攻击,面对这股不速之客,艾布拉姆斯不得不亲自率领坦克营去消除这个威胁。

  可是,正当美军一个坦克连抵达战场附近的一处陡坡时,从坡后突然射来的穿甲弹瞬间报销了6辆美军谢尔曼坦克,剩余的美军立即后撤,在经过了一番调整后,他们重新发起了反击。在迷雾中,谢尔曼灵活地利用地形穿插和机动,以损失6辆坦克的代价击毁11辆德军坦克。接下来,远程炮弹如同雨点般降临在德军坦克头上,让他们不得不从战场狼狈后撤。

  吕特维茨在得知了19日-20日的交战情况后大发雷霆,他下令向阿拉库尔东北6.5公里的十字路口莫伊维克(Moyenvic)重新展开攻击——德军必须抓紧时间,因为大雾已经开始散去,美军的战斗轰炸机将很快前来光临。

  德军的进攻开始不久后,就摧毁了在外围警戒的7辆轻型坦克,随后便遭遇了“地狱猫”,这些“地狱猫”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的优势,在击毁了3辆德军坦克后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他们的这次抵抗,也让艾布拉姆斯有时间把主力部署到一道可以俯瞰村子的陡坡后,接下来,“谢尔曼”就像猎人一样居高临下发起袭击。德军第111装甲旅旅长在战斗中阵亡,该旅最终被迫撤退。不久之后,盟军战机也飞临战场上空,让德军的攻势彻底瓦解。

损失:

  德国:约100辆坦克和歼击车被彻底摧毁,1700人伤亡

  美国:48辆坦克被彻底摧毁,约900人伤亡

结果:美军胜利

短评:

  受困于秋季的浓雾天气,美国空军其实没有大举出动,将德军惨败归咎于空中打击其实是不切实际的。相反,德军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投入了前线,这次战斗也直接证明了装甲旅在编制上的失败,洛林战役后,这些部队都因为失败的战场表现被解散。

  而在美军方面,第4装甲师仅凭一己之力,就战胜了3支德军装甲部队的连续进攻。上级在贺电中写道:“德国人被你们优越的装备吓坏了,被你们更有技巧的战术打蒙了,更被你们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求生欲望所战胜”。

  这封电文虽然存在夸张之处,但也直白地道出了一个事实,在战术素养上,1944年的美军已经完全凌驾于对手。尤其是第37坦克营的指挥官艾伯拉姆斯上校,他以巧妙的战术化解了敌人的多次攻势。战后,他在1972年成为美国陆军总参谋长,而历史上最出色的主战坦克M1,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结语

  二战的烽火硝烟早已成为过去,今天的坦克手们再也不用像70年前那样,忍受零下20度的严寒或者发动机工作的高温,优良的生活设施已经改变了一切,不仅如此,随着空中力量逐渐进步,甚至坦克战也将成为历史,然而,在这场漫长的较量中,有一些始终不曾改变,这就是坦克兵们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战友精神。

游民星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争雷霆专区

上一页 1 2 3 4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讲武堂:这篇文章,能提高你驾驶坦克的姿势!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6/2016051418083556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