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引进前,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你的名字。》在中国市场会水土不服的话,那么在上映前的预售爆满,应该可以彻底地推翻这种观点。在引进方宣传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就掀起如此热潮,除了电影本身素质过硬以外(可能是近几年来最好的日本动画电影),其中洋溢着的青春气息也正中观众们的下怀。正如圣诞节和一年12个情人节在国内的兴起一样,任何有利于促进两性关系的电影都会很吃香,何况新海诚的招牌、RADWIMPS的高水准音乐、无可挑剔的画质以及相当高的完成度,都让它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积累了超高的口碑。
因此,无论你是孤独的电影鉴赏者,抑或是别有所图的暗恋者,还是试图和女朋友增进感情的狗粮分发者,甚至是特意隔一个位置就买一张票企图阻止情侣们虐狗的单身狗联盟成员,这部电影都很可能不会让你失望。但在此之前,读一下这篇专栏文章,或许可以让你对电影里出现的一切有着更深的了解,在与同行的朋友侃侃而谈时也可以多点底气——毕竟网上大多数关于本作的背景文化介绍大都很零散。
在接受采访时,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的新海诚就透露过本作的灵感来源于小野小町的一首著名和歌:“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如果已经看过电影,回来看这一首和歌,自然会觉得剧情无比贴切。尽管优秀作家和编剧在读书和生活时能够发现灵感的种子并将其发展为完善剧情的能力很值得一提,但在这里,我们还是只说和歌。
和歌在日本发展的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年代,彼时大唐国运昌盛,与周边国家频繁交流,并向各国辐射自己的文化,和歌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中国的乐府是将民间的歌谣收集起来或者为文人创作的诗作谱曲的机构——嗯,可以理解为中央音乐院。乐府收集下来的那些诗还有后面人们见这种形式火了仿着格式写的都被称作“乐府诗”,其中最出名的自然要数《孔雀东南飞》。乐府诗传进日本之后,经过当地特色主义改造就成了和歌。一段时间后人们收集早期日本歌谣与和歌,编成了《万叶集》,后面的几百年里又编成了《古今和歌集》以及《新古今和歌集》,这便是日本古典三大和歌集。而新海诚所参考的那首和歌,便出自《古今集·序》。
明治时代画家菊池容斋所画的小野小町——虽然说是美女,但我们也许不该对那个年代的画功和审美有太多期待
这里说回来那首和歌的作者小野小町,相传她相貌倾国倾城美艳绝伦,甚至成为了绝色美女的代名词,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剧作中也经常露面。她在年迈时回忆年轻貌美追求者众多享受富贵荣华的生活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琵琶行》里面的琵琶女。
当然,说和歌并不只是为了介绍小野小町,事实上和歌还参与了本片中的一个伏笔:影片中有一幕,老师正在教授和歌,而黑板上的和歌正是引用自《万叶集》卷10《秋相闻·恋歌》2204篇,原文是:“誰そ彼とわれをな問ひそ、九月の露に濡れつつ、君待つわれそ”,直白地翻译为中文就是这样:
「你是谁
不要问我是谁
九月的露珠沾湿我衣
我在等待那个爱的人」
这首和歌不经意地便契合和透露了电影关于身份与爱情的主题,只是在一闪而过的镜头里,应该没多少观众能意识到这点。
名字对人而言总是有着特别的意义,而在日本文化中,名字的意义与人的羁绊总是联系到一起。在出生以后名字就会伴随着一个人,名字代表着身份和自我,当他人直呼名字时便会不由自主地答应,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以名字为桥梁建立了羁绊。所以在日本人眼中名字是最基本的咒术,一旦剥夺了某人的名字,他就找不回过往的关系,一旦忘记了某人的名字,你也就找不到他的线索。男女主对于对方名字的记忆贯穿了《你的名字。》的整条主线,而在此之前,种种文化作品中就不乏“名字”的身影。
日本动画的另一个标杆《千与千寻》,讲述的便是一个关于“语言”的故事。在千寻一家闯进的异世界中,语言就代表着力量,千寻口中吐露的想法决定了她的命运。而反派角色汤婆婆,则以剥夺千寻名字的方式解除了千寻此前的羁绊,控制住了千寻,而千寻与白龙的解脱之旅,也是以找回自己的名字作为对抗汤婆婆的武器。
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朗执导的《地海传说》原著中,名字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海的世界中,“魔法的真谛,就是用事物的真名去称呼它”。根据地海的传说,塞戈伊在创世之初通过创始语为万物命名从而创造了世界,命名让事物得以存在。
而在热门动画《夏目友人帐》里,高中生夏目的祖母铃子因为寂寞到处找妖怪挑战,并要求战败的妖怪交出名字,那本写满妖怪名字的“友人帐”传到夏目手中,各路妖怪为了找回自己的名字开始登门拜访,妖怪故事自此开始。
电影中的女主角三叶家中经营一所小神社,在神社的祭祀中身为巫女的三叶用手捏起一团米,咀嚼后再吐入酒器中封存进行酿酒,这一幕被三叶的同学碰上后嘲讽说:“真亏她做得出这种事”。这句话刺痛了三叶的少女心,让她对乡间习俗更加厌恶,同时对东京的向往也与日俱增。
虽然看着是有点恶心,然而这种酿酒方式却切实存在于人类历史中,而且还算得上历史悠久。要用谷物酿酒,第一步是让谷物的淀粉转化为糖,然后才能让野生酵母将其中的糖发酵为酒精。让淀粉变为糖,一种流派是欧洲那边靠着让小麦发芽自动转化,另一种流派则是亚洲和美洲所使用的,通过口水中的唾液淀粉酶来转化,也就是三叶所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说,在酒曲发明之前的几千年,为了喝上酒,人也是不顾什么恶心不恶心的了——毕竟最早的酒精还是在吃腐烂的果子时得到的。
在更先进的制酒方法出现后,口嚼酒就只在日本的部分地区作为祭祀的传统保留下来,当然,这种传统也在快速地消失。怎么说也好,用这种方式哪怕是美少女酿的酒也不太能让人接受。
“连接绳线是‘产灵’,连接人与人是‘产灵’,时间的流动也是‘产灵’,我们做的结绳,也是神的作品,也是时间流动的体现。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缠绕,有时又还原,断裂,再次连接……”
影片中的结绳是担负着重要责任的道具,它寓意着男女主之间的联系,两端连通了交错的时间,结绳的交织一直贯穿全片。
尽管在影片中说得很高大上,日本的网站上也把结绳宣传为“将日本和风文化发扬成犹如盛世之花,创造出优美纤细的色彩”,然而现实中的结绳可能会令人有些失望——就是古代人编普通绳子的技法而已,和超市购物袋上的绳子也差不多,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是有着历史和信仰的加成抬高了它的地位。
话虽如此,在古代结绳也算是用途广泛,不仅能够作为茶道道具和刀剑甲胄的装饰,日本的古代贵族们也有世代相传的独家结绳技法,用这种独家技法开封存物品可以避免有人偷天换日或是暗中下毒。
结绳在日语中称为“組紐”,与汉语中的“纽”不同, “紐”所指的其实是细绳,所谓“組紐”,其实就是束绳的意思。编织組紐的工具台便称为“組台”,因为编绳的技艺在各国都有发明,所以在世界各处都能发现类似的编绳工作台,比如国内苗族的組台就与日本的相当接近。
在机器可以大批量生产绳子的现代,结绳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手工艺品而存在,人手编织费时费力,加上文化加成,自然也价格不菲。不过,向看完电影的情侣们兜售这种传统工艺或许也是不错的财路。
实际上男主叫“泷”也是有意为之,在这里新海诚用了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在电影的后期,泷与三叶在黄昏之时跨越时间而相会,在黄昏之时行将结束之际,他们为了不忘记对方而决定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对方的手心。然而在泷写完后,三叶的名字不过写了一笔,黄昏之时便戛然而止。日落以后,他们失去了对对方的记忆,泷也就失去了记起三叶的机会。尽管三叶本可以通过手心的名字找回泷的名字,然而泷在日文中写作“たき”,而“喜欢你”的日文则是“すきだ”,把泷的名字倒过来写其实就是三叶张开手掌所发现的“我喜欢你”。在分别之际的这个小浪漫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寻了好几年。
不过,不经历一点小挫折,重逢以后的感动也许会减少几分吧。
在这里必须申明的一点是,三叶所居住的城镇叫“糸守”而非“系守”,如果不是为了避免看着像骗稿费我肯定要重复三次。“糸”指的是“细丝”,为这个虚构的小镇取名叫“糸守”颇有守护结绳工艺的意味。新海诚在电影中处处加入对传统文化的关怀,还借三叶外婆之口说出了“既是文字消失了传统也不能消失”的话。这种态度对于两天前“二十四节气”刚刚申遗成功的我们来说也颇有参考意义。
影片中糸守的景色则大多取自现实世界的岐埠县飞驒(tuó)市,是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小地方。这里也需要申明,是飞驒市而不是飞弹市,尽管“騨”和“弹”在日语里的发音相同导致了无数人的误读,然而“騨”指的是“毛色呈鳞状斑纹的青马”,相比起来“飞弹市”逼格就降了很大一截。
在古代,飞驒国(这里的“国”是一个跟我们的“县”差不多的地方行政单位)就是个穷乡僻壤级别的山沟沟,山林密布农田稀少,以至于朝廷都不好意思向他们收税,毕竟真要收也收不到什么东西。如此偏僻,估计也就《信长的野望》玩家们能够在电影上映以前听闻过了。
在电影热映导致一大帮游客过去“圣地巡礼”之前,飞驒市最出名的可能是当地的飞驒牛肉,尽管没有神户牛出名,但飞驒牛也是在日本中部小有名气的和牛品种,厚实均匀爽口弹牙的肉质以及大理石般的纹路也是美食爱好者不能错过的一道风景。细心看的话,在影片中陪伴泷到飞驒寻找三叶消息的奥寺前辈就在泷看地图时在背后对着一只飞驒牛吉祥物大呼可爱。
新海诚的电影向来以写实画风而著称,在《你的名字。》中对现实场景的还原度更是突破天际,电影方也不甘寂寞地在大家开始寻找场景原型之前就早早地把对比图放出以飨观众,那么就以这些对比图来结束这次文化背景介绍吧,祝大家能够顺利向同行者展示自己的观影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