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着狼的猫族兄长王子”メヨーヨ·フォン·ガバルディ(Mejojo·Von·Garibaldi)德国名字中的von(冯)是拥有贵族血统的证明
总结来说,外文元素的应用并不简单基于“从语言到意义”的二元结构,而从皮尔斯的“指示符”、“相似符”、“象征符”三分法[注1]出发。这种外文元素亦是“直观唤醒”的指示功能与“文化性审美”的象征功能的结合体。
左图: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结构,右图:美国哲学家C.S.皮尔斯的“三分法”
这些作品使用纷繁复杂的外文标题,不单单是为了作品之内而来的“回馈”与总结,也利用了作品之外受众所拥有的前设经验,进一步地使得虚幻的世界观结合现实经验中既有的感同身受,而营造出更好的“沉浸”效果。
近日笔者在阅读讲述女子高中生欢乐日常的漫画《椿大小姐无法成为淑女》(椿様は咲き誇れない)时,注意到在封面上还有一行英文小字“TSUBAKI Sama does not blooming proudly”——虽然并不醒目,但在不少日本ACG作品中,都会在日文标题之下添加不受人注目的英文副题。
《椿大小姐无法成为淑女》(椿様は咲き誇れない)
这些英文副题有时如上例的《椿大小姐》,并不那么“Native”,而是日英混合,让人啼笑皆非;有时却又详尽地以平实的语言,对抽象的日文含义做了贴合剧情的进一步解释。
例如在动画《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中,有多少人注意到标题下面停留不到几秒的副标题——“A story that leads to the Antarctica”(一个通向南极的故事)呢?
同样,在众所周知的新海诚《秒速五厘米》结尾,伴随着两人旁白与《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音乐切入的上摇镜头后,再次出现的标题《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下亦有一行长长的英文副题“a chain of short stories about their distance.”(关于他们距离的一系列短剧)。
《秒速五厘米》结尾截图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这种可有可无的副题显然有着从画面设计角度出发的考量,毕竟文字符号作为影视符号的一种亦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另一方面,这种日文标题——基于内容的英文引申义,或许也有着从日文书写传统出发而一脉相承的习惯性。
除却在第一节中由于通过片假名标记外来语使得这些作品中的纯外文标题成为可能,或许也与日文书写中的“借字(宛字/当て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也要感谢汉语对于外来事物的造词基本建立在意译基础上,也使得ソードアート·オンライン(Sword Art Online)的译名为《刀剑神域》而不是“斯沃德·阿特·昂莱恩”
尽管从语言研究的专业角度出发,究竟“借字”究竟如何定义仍未有定论,而其复杂性亦不能一言以蔽之,但在ACG中最明显的“借字”即是常出现的“写作xx读作xx”这一情况。
例如,最近国产手游《恋与制作人》在JR池袋站进行的一波“宣传攻势”中,我们注意到在左上角的横幅里,超能力被标注为了“チカラ(力量,Chikara)”并与后半句“超越恋爱之力”相对应,而并非其音读本身“ちょうのうりょく”(Chounouryoku)。
最常见的还有在歌曲/歌词中,又或者在表现“中二风”要素时:对于前者来说,多数出于表意或押韵的考虑,歌词中所写与实际所唱有着一定的出入;而对于后者来说,“写作xx读作xx”的文本操作方式,则显出了符号的双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