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从驱鬼消疾大傩神到终南进士正神将
展开既然起源未有定论,那作为神格的钟馗形象又是何时出现的呢?目前能找到的钟馗形象最早出处为李丰楙教授指出的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奉敕为皇太子于灵应观写的《太上洞渊神咒经》。然而日本学者吉冈义丰先生在其研究中考证认为“该经最初的十卷成书时间约在陈隋之际”时间远早于唐高宗年间。而后吉冈先生修改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太上洞渊神咒经》出于梁末以前。我国学者卿希泰教授在《中国道教思想史纲》里说《太上洞渊神咒经》出现于晋代。现在学界大体认为该经应在晋末。原经中对钟馗的描写是这样的:
今何鬼来病主人,主人今危厄,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杀(刹)得,便付之辟邪。
根据此处记载可以看出,是早期道教经典中驱除病厉之龟的仪式过程,这段经文虽无钟馗外貌的具体描写,记述也较简略,但钟馗的职责却很明确,是作为最后斩鬼的行刑官出场,并且还有着孔子、周武王两位中华传统意义上的圣人当“辅助”,可见最迟至晋末,钟馗的名号已经类似孔子、武王一样是作为一种知名的斩鬼去病的神灵存在。
顺带提及,孔子武王的内容仅出现在敦煌本中,后世正式的《道藏本》并没有,可能是怕被士大夫冲吧.......
而这种现象在南北朝时期人名中更为突出。清代赵翼曾考证过,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多有取名“钟馗”者。
后魏、北齐及周、隋间多有名钟葵者。魏献文帝时则有枹罕镇将杨钟葵;又张衮之孙白泽本名钟葵,献文改名白泽;于劲亦字钟馗;孝文时有顿丘王李钟葵;北齐武成时有宦者宫钟葵;后主纬时有慕容钟葵,奔于周;隋炀时,汉王谅反,有大将乔钟葵;又隋宗室处纲之父名钟葵;又鱼俱罗与蜀将段钟葵讨平越隽蛮;唐时王武俊有将张钟葵,寇赵州,为康日知所杀。古人名字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类以为名者,张钟葵无论,若杨钟葵等系六朝人,俱在唐前,倘食鬼之钟馗系唐武德中进士,则杨钟葵等之命名,何由逆知后世有是辟鬼之神而取之也哉?
从《北史》中“魏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以及正如赵翼所说“古人名字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类以为名者”。可知至晚在晋末南北朝时期,钟馗作为辟邪的神灵形象在大江南北已经得到极大的普及和传播。如此看来,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里说“余意钟馗之说,必汉、魏以来有之”也并非是完全的臆断。
而钟馗形象的进一步传播,则离不开有唐一代来自官方的大力推崇。玄宗朝时,大臣张说所撰《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一文记载了钟馗画融入新春年节民俗的情景“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屏祛群厉,缋神象以无邪;允授人时,颁历日而敬授。”在岁终春临之际,宫中将钟馗的形象绘制成画幅,连同新日历各一轴,颁赐给朝廷官员,悬挂在家里,以为“屏祛群厉,驱除邪祟”之用。如果说,钟馗传说早就在晋代或更早的时代形成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话,那么,从驱邪傩巫的心理出发,将传说中斩鬼的钟馗制作成画像,在岁除之际颁赐给官员们,作为镇鬼之灵物,至晚从张说供职的玄宗朝已经开始了。这种年节悬挂钟馗像镇鬼的做法,得到了后世朝廷的认同,形成风俗,世代延续,而且逐渐流到了民间,如刘禹锡也撰写过二份同类性质的文书《为李中丞谢钟馗历日表》和《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记载了德宗朝颁发和悬挂钟馗画驱邪的年俗,而与此同时,也正如前文所说,在除夕大傩仪式中钟馗逐渐占据C位,大放异彩。中晚唐的敦煌愿文《除夕钟馗驱傩文》中钟馗驱鬼的主体地位越发显现,以至于五道将军率领的熊罴大军,需要假扮钟馗,假其威名来捉浮游浪鬼。而在另外一篇晚唐愿文《儿郎伟》中,钟馗不但被描述为自古的傩神,更详细描写了其驱鬼手段:
适从远来至宫门,正见鬼子一群群。就中有个黑论敦,修身直上舍头存。耽气袋,戴火盆。眼赫赤,着绯裈。青云烈,碧温存。中庭沸匝匝,院里乱纷纷。唤钟馗,拦着门。弃头上,放气薰。慑肋折,抽却筋。拔出舌,割却唇。正南直须千里外,正北远去不须论。
而另外一篇钟馗与白泽的驱鬼过程亦可对照:
适从远来至宫宅,正见鬼子笑赫赫。偎墙下,傍篱棚。头朋僧,眼隔搦。骑野狐,绕项脉(巷陌)。捉却他,项底揢。塞却口,面上掴。磨里磨,石岂里侧。镬汤烂,煎豆豆昔。放火烧,以枪劐。刀子割,脔脔擗。因今驱傩除魍魉,纳庆先祥无灾厄。
两处记载虽现残忍,却又生动,将钟馗施加鬼怪的各种刑法,将之放逐千里,但也显示钟馗在此时的形象威能进一步的强化,也为之后著名的“唐王梦钟”的传说埋下伏笔。
最早的“梦钟”故事应是来自于晚唐的周繇所写的《梦舞钟馗赋》,赋中讲述的是唐玄宗梦见钟馗捉鬼,梦觉后,将梦中之祥告之杨贵妃,六宫皆贺的情境,和诏画工吴道子依照他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的情节,该赋中虽没有写明钟馗身世但已形成了“唐王梦钟”的大致情节并塑造了一个“怪状朦胧,形象特异,长髯、短发,阔臆、圆颅,着斜开衽的蓝衫、戴危冠”的钟馗形象。该传说在唐末的《唐逸史》中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钟馗传说。
明皇开元,讲武骊山,翠华还宫。上不悦,因痁疾作,昼梦一小鬼,衣绛,犊鼻,跌一足,履一足,腰悬一履,搢一筠扇,窃太真绣香囊及上玉笛,绕殿奔,戏上前。上叱问之。小鬼奏曰:臣乃虚耗也。上曰:未闻虚耗之名。小鬼奏曰:虚者,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即耗人家喜事成忧。上怒,欲呼武士,俄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靸朝靴,径捉小鬼,先夸其目,然后劈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曰: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是时,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言讫,梦觉,痁疾顿廖。乃诏画工吴道子曰:试与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成图进呈。上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赐与百金。
这一记载,标志着钟馗传说的正式成型,此后历代的钟馗故事皆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钟馗的形象逐渐从傩仪法事上的驱邪鬼神,转变为了文学传奇上的终南进士。至于为何选择“终南”二字,有学者指出钟馗在此的举子身份,可能取自“终南捷径”的典故用法。另有学者根据故事中武德时间点,以及《旧唐书》、《历代崇道记》等书中太上老君多次显圣终南山,告谕李渊将有天下的传说,认为可能是编纂者有意符合唐代官方崇道尊老子的意识形态,将钟馗与唐初终南山显圣进行关联,突显唐室的神圣性。
五代至宋元时,钟馗形象不但未减,并依旧有所发展,沈括的《补笔谈》复引了《逸史》中的明皇病虐故事,可能出于钟馗的驱邪神格,其中为之加上了武举不第的设定。同时随之宋元时期戏曲的兴起发展,钟馗的故事又被搬上舞台,在民间传唱不绝,并在宋代官方的宫廷傩仪中作为福神登场。
自明代开始,钟馗成为了宫廷除夕戏曲的常驻客,成为年初赐福的吉祥福神,同时,民间在唐宋原有的钟馗传说上进一步加工,结合钟馗凶相,将其落第原因划归于面丑而被皇帝或奸臣排斥的结果。明代《钵中莲》中有篇临江仙道曰:
忆自金门赴试,中途忽变芳颜,胪传惊驾落孙山;捐躯魂缥缈,后宰沐恩颁,职掌降妖伏怪,平安永镇人间。
这一设定,在此后为《唐钟馗全传》、《斩鬼传》、《天下乐》、《平鬼传》及《钟馗嫁妹》等小说继承,共同塑造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钟馗形象。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黑神话:钟馗专区
责任编辑:铁板里脊歼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