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势分子:波涛上的史诗 跨洋巨轮的百年兴衰

最后的防线
2016-01-07 20:49:45 浏览:0 0

最后的黄金岁月

  被战争改变命运的班轮不只有“帝王”号一艘。1914年,一战爆发,所有的超级班轮都陷入了一场关乎生死的战争。有人将参加战争的班轮比作“戎装的公主”,但这是一个诗意化的比喻,因为它们的工作卑贱而乏味。

  许多班轮安装了武器,成为军舰的替代品。德国人的“威廉大帝”号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大西洋上的第一场交锋,该船在1914年8月被英国巡洋舰击沉,从而沦为了战争中的第一个牺牲。而第二场交锋则在一个月后爆发了:德国的“特拉法尔加角”号和英国的“卡尔马尼亚”号在南大西洋相遇,由于这两艘班轮都安装了火炮,于是便开始交替轰击对方的舷墙,就像是两个巨人用小刀相互凌迟。

游民星空
“特拉法尔加角”号和“卡尔玛尼亚”号交锋时的景象,这场缓慢而残忍的交锋最终以德国一方的自沉告终

  此同时,非武装的班轮则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1915年,德国当局宣称,不保障乘坐英国商船的美国旅客的安全,于是便有了“卢西塔尼亚”号的灾难。1915年5月,在爱尔兰外海,它遭遇潜艇攻击沉入海底,成为美国参加一战的导火索。而1916年11月“不列颠尼克”号的沉没则充满了悲剧性的隐喻:在最后时刻,其飞转的螺旋桨绞碎了两艘救生艇和上面的乘客,让破灭的神话演变为一个悲伤的诅咒。

游民星空
艺术画:“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1915年,它被德国潜艇击沉,共有1198名乘客和船员死亡

  后来,人们将战沉的班轮比作破碎的雕塑,因为它们曾是那么光彩照人,就像缔造它的浮华年代,但浮华终究是容易破灭的——当钢板在冲击下炸裂时,昔日的骄傲便只能化作悲伤、哀痛和耻辱。而对大英帝国来说,它们的沉没更像是一个残忍的预言:洋面上不存在不沉的船,正如世界上没有不衰的帝国。

  随着一战战利品被瓜分,董事长们满意地相互告别了。20世纪20年代,受成本限制,库纳德、白星等公司订购了一批不到20000吨的客轮,其中对经济性的关注取代了速度。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当时的美国发起了“禁酒运动”。为满足出国逃避禁酒令的美国富有阶层,北德意志-劳埃德公司在德国政府的补贴下,开始建造“不莱梅”和“欧罗巴”号两艘巨轮。沉寂十余年的航运业从此再度烽烟四起。在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则让两艘船成为尖端技术的结晶:每艘船都使用了最先进的高张力钢,并广泛采用了最尖端的焊接工艺;动力系统采用了最先进的重型减速蒸汽轮机,从而确保了乘客在享受舒适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速度的极致。

游民星空
1930年代,德国的“欧罗巴”在小艇的簇拥下入港,当时它的工程师曾夸下海口:“无论英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们都无法造出与之媲美的船只”

  “不莱梅”和“欧罗巴”号还引领了当年的旅行风尚,乘客在四天的航行之后抵达汉堡或不莱梅,接着乘坐火车前往柏林——德国的首都和心脏。在那里“空气总是清新的,就像纽约的深秋;你很少需要睡眠,似乎从不会感到困顿”。至于乘船而来的游览者都是富有的,他们张扬且冷酷,甚至用幸灾乐祸来看待持续的通货膨胀,有人这样写道:“人们觉得这非常正常,这是上帝的礼物。”

  于是,自然没有人注意到平静表象下的暗潮,这种躁动最终演化为纳粹党的崛起,在大洋彼岸,人们的嘲讽也转化为怨愤:1935年7月26日,示威者冲上“不莱梅”号甲板,扯下它的德国国旗扔进了哈德逊河。

  与此同时,为张扬所谓的“帝国精神”,墨索里尼建造了一批巨轮。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成立了国营航运公司,宣传机器利用民族主义调动起公众对航海的兴趣。1930年代,两艘新型邮轮犁开地中海,驶向远方,它们是“国王”号和“萨伏伊公爵”号。在宣传册上,两艘船也被称为“浮动的里维埃拉”,为使这种说法名至实归,其甲板设置了铺满白色沙滩的露天泳池。

游民星空
全速航行在大西洋上的“国王”号,这艘巨轮在二战期间遭遇空袭沉没

  法国人则用“诺曼底”号回应了它——在其恢弘的船身中,容纳了散步甲板、七家不同风格的餐馆、网球场和一个小型动物园,占地1170平方米的大厅由多达85吨的水晶装点,一张30吨的波斯地毯铺满了整个地面。别有用心的外国记者甚至注意到,在下水时,船身掀起的巨浪竟瞬间卷走了一百多名工人和游客。

游民星空
民众排队等待参观“诺曼底”号,和其它巨轮不同,该船采用了流线型设计,这一点也被其它客船沿用至今

  尽管落水者全部获救,但这毕竟是个不祥之兆。不仅如此,在下水后不到两年,它的王冠便被另两艘船夺走了。1934年下水的“玛丽王后”号和1938年开工的“伊丽莎白女王”号的生平既是大英帝国工业力量的展示,也是其国运夕阳西下的写照,在前者的下水仪式上,当王后本人按传统摔碎了一瓶香槟时,人们注意的却是她丈夫乔治五世老态龙钟的样子,以及大萧条后的产业凋敝的新闻。只有数万名观众带来了些许安慰,他们伫立在雨中,任凭泥泞没过脚踝,因为航行早已化为其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并且关乎荣誉与尊严。

  现实无情,世界大战间的和平注定短暂,1939年9月,“玛丽王后”号运载着最后一批客人抵达纽约,随后便和“伊丽莎白女王”号一同被改装为运兵船。在六年的战争期间,“伊丽莎白女王”号运送了75万人,而“玛丽王后”号运送了80万人。

游民星空
战争期间,“玛丽王后”号驶入纽约港时的景象

  尽管不曾光彩照人,但“玛丽王后”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的生平无疑更加幸运,因为德国和意大利的邮轮参与了一场前途暗淡的战争,并不得不接受屈辱残酷的命运。1941年,“不莱梅”号因火灾报废;1943年,“萨伏伊公爵”号被接管的德国军队付之一炬;“欧罗巴”号在战争结束后被赔偿给法国;而“国王”号的残躯最终在1946年赔偿给南斯拉夫——两年前,它在英国空军的空袭中被彻底摧毁。

  战争结束了,人们长舒了一口气,但对大西洋班轮来说,最暗淡的时刻刚刚降临。曾几何时,那些海上宫殿是所有人趋之若鹜的对象,但追求宏伟的极致必然导致迟缓笨拙。1958年,喷气式客机相继投入运营,几乎是同时,所有邮轮公司开始出现高额亏损。面对前者超过500公里的时速,挣扎更已经毫无意义,航船的时代几乎不可能复苏。

伟大航船的遗产

  只有一些遗存保留下来,能让今天的我们感受那些工业奇迹:“大东方”号的桅杆至今仍在利物浦足球场门口被人仰视,人们只需一眼便可想见当年泰晤士河畔机器轰鸣、声震云霄的场景;而“泰坦尼克”号的遗物虽然只有若干船票和一些发黄的照片,但从其上衍生出的精神财富却超过了船的价值本身。

  答案很简单,它们也是纪念碑和备忘录,也是一个时代的遗存,尽管当年的优雅也许意味着做作,野心意味着狂妄,但男男女女都一丝不苟,每个人都会尽他的责任。

  艺术家名垂青史只需一幅作品,而对于那个时代,人们说它造出过世界上最好的船就已足够:毕竟,它们既是伟大的航行器,也是人类用梦想为自己搭建的堡垒,当你透过胶片凝望它们的身影时,总能得到一种摄人心魄的感受,那些浮动的钢铁城市,似乎永远没有化作大西洋底的鱼礁或耀眼的钢水,它们还存在,并且真的就停靠于此——它们的生命将注定达到永恒。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游戏《泰坦尼克号:荣耀》截图,在经历了漫长的制作和跳票后,本作预计在今年发布,在第二张截图中,可以见到那标志性的中央大厅回廊,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丝在这里相会,从截图中也可以看到,本作还原了泰坦尼克号上的许多细节,如在楼梯中央的木质浮雕上,两位女神正在给时间加冕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泰坦尼克号:荣耀专区

上一页 1 2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知识的深度和锐度是一种力量。
姿势分子:波涛上的史诗 跨洋巨轮的百年兴衰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6/2016010719132478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