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屹立不倒 从《勇者斗恶龙》看日式RPG的魅力

果其然
2016-02-16 19:50:18 浏览:0 0

  于我们来说,《勇者斗恶龙》(DQ)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游戏系列,熟悉的是一提到这个游戏,我们便能脱口而出“哦,日本RPG嘛,听说过”;陌生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也就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毕竟关于日式RPG游戏的启蒙作品,我们大多数人是从《最终幻想》开始的。

  这个事实不算尴尬,就拿我来说吧,我开始接触DQ系列是在97年(暴露年龄了),更确切一点说是DQ6,而且是在玩完《最终幻想7》之后。所以,最初接触的结果可想而知——糟透了!没错,画面渣到让我想起了FC时代,剧情烂到根本不知道游戏要交代什么,这些都让我对DQ的敬仰之情化成了上当受骗后的鄙视。

游民星空
和《最终幻想7》相比,《勇者斗恶龙6》的画面显得弱爆了

  但拜那个年代“游戏极度缺乏”所赐,当我无奈的又拾起手柄开始在DQ6的世界里四处闯荡时,传闻中的欣喜感却慢慢回来了,我渐渐明白DQ6原来是个脑洞大开的“平行世界”,角色的转职系统竟然有着三六九等之分,此外还有“熟练度”这个有趣的设定。这些使我玩DQ6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一再延长。

  你看,我用了“慢慢”“不知不觉”还有“渐渐”的字眼,因为DQ6甚至任何一作DQ都是一副独具匠心的山水画,它要通过徐徐展开的方式以及玩家恬淡的平常心与之配合,才能展现出独特的美,传统日式RPG游戏的美。

游民星空
《勇者斗恶龙6》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一路走来

  不过有趣的是,即便DQ系列一直被定义为“传统日式RPG游戏”,但这个系列的前三代作品(罗特三部曲)却是典型的美式RPG。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游戏制作人就在当时流行的apple 2上制作出了《传世纪》,一款采用上帝视角+伪3D迷宫冒险的RPG游戏。这款游戏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后续作品《巫术》系列以及《魔法门》系列被并称为80年代美国三大RPG。如此火热的RPG热潮,当然引起了日本游戏人掘井雄二的注意,事实上他也是美式RPG游戏的重度粉丝,所以DQ初代的游戏机制以及世界设定都是来自《传世纪》里那些闪闪发光的点子:一个主角的人物设定,迷宫同样是上帝视角,以及有个想要毁灭世界的大魔王。而且,DQ的故事背景同样也是来自西方经典寓言《圣乔治屠龙》。

游民星空
DQ初代的人设由《龙珠》作者鸟山明负责

  不过若是一味地模仿就能使作品大卖的话,那这样的成功注定会变得即廉价又短命。事实上DQ初代是第一部采用大作做概念的RPG游戏:剧本由掘井雄二亲自负责,人设方面交给当时的“当红炸子鸡”鸟山明(没听过鸟山明?可以放弃治疗了),音乐更则是由交响乐大师杉山寿一操刀,而在发行宣传方面,Enix公司还投下重金在知名动漫杂志《少年JUMP》上大打广告,这样的强强联合在日本游戏界绝对是真正的大手笔,而DQ初代150万的高销量是对这种投入最好的回报。

  150万的销量对于现在的大作来说,并不算是多么辉煌的成绩,就像DQ系列“勇者打败魔王,拯救公主”的剧情,对于很多年轻的玩家来说,简直是最无趣的设定一样。不过在当年,DQ系列那种俯视角的画面、回合制战斗系统确实能让玩家耳目一新,属性、金钱、技能的设定更是让整个业界大呼“这就是革命”。好吧,其实整个罗特三部曲素质并不是多完美,他们更加重要的作用是举起了一面名为“日式RPG”的醒目大旗。

游民星空
初代《勇者斗恶龙》的销量突破了150万份

  正真奠定DQ系列地位的是DQ4,这部副标题为《被引导的人们》的作品,创造性地引入了多主角,多章节设定,这意味着DQ的世界开始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与之配合的是NPC的个性更加鲜明,他们当中有高大上的勇者后裔,也有黑贱滥的跳梁小丑,这让整个DQ4的剧情一直处于跌宕起伏,悬念满满的境地。这种风格上的变化延续到了DQ5以及DQ6中,前者展现了主角波澜壮阔的一生,后者就是那部“平行世界”的伟大作品,于是DQ4,5,6被叫做“天空三部曲”,因为他们不光有着天马行空的设定,更是因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现实与梦想不断碰撞、幸福和苦难反复上演的DQ世界。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勇者斗恶龙11专区

1 2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知识的深度和锐度是一种力量。
30年屹立不倒 从《勇者斗恶龙》看日式RPG的魅力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6/2016021618561518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