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作为苏联的胜利坦克 T-34到底能不能打?

最后的防线
2016-11-28 21:07:57 浏览:0 0

1944-1945:争议的T-34-85

  库尔斯克战役后,上至苏联最高领导层、下至各个部队指挥层,都对T-34表现出了不满,这催生了其最著名的改进型——T-34-85。现有资料显示,T-34-85在1944年初陆续投入使用,但围绕这种改进型的优劣,历史学家们依旧争论不休。关于T-34-85诟病最多的是,其装甲只进行了有限升级,其车体正面、侧面的装甲都只有45毫米——与1941年的标准依旧齐平。

游民星空
T-34-85艺术画,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安装了85毫米炮的大型炮塔

  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在1944年,苏联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军事胜利、进而收复了全部国土,但T-34的损失仍然居高不下。在这一年,苏联共有23700辆装甲作战车辆被完全摧毁,其中58%是T-34,而后者中又有大部分是T-34-85,相较之下,这一年,德国在东线共损失了约7500辆装甲作战车辆,这意味着,苏军击毁每一辆德国战车,自身的损失就相当于敌人的三倍。

  除却自身没有重大改进这一因素,在1944-1945年,T-34的对手们也更加难缠。在这一年,豹式坦克已经成为德国装甲师的标准装备,后者麾下的两个营中,就有一个是豹式坦克营。同时,更强大的“虎王”坦克也陆续投入了使用,而反坦克部队上,德军的战斗力也有了堪称飞跃的改进。

游民星空
1944年,出现在东线战场的“虎王”坦克

  在1944年,德军对步兵师的编制进行了调整,并为每个师配备了一个装备突击炮或“追猎者”歼击车的反坦克连。同时,更先进的四号坦克歼击车和“猎豹”也从当年年底相继服役,甚至普通士兵的武器也发生了改变——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军开始大量配发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这给攻入德国城市的T-34带来了额外的危险。

游民星空
1944年陆续出现在东线战场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它们主要装备于步兵师麾下的反坦克营,以机动性强、质量可靠而著称

  而在另一面,与原型相比,T-34此时的重大改进仅仅是更换了炮塔。不过,需要客观地指出,这种“有限改进”也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新安装的85毫米炮,它能在1000米外击穿的85毫米的垂直装甲,性能较T-34-76提升了一倍,另外,这种火炮实际是由高射炮改进而来的——只需要利用原有的图纸,后方就可以迅速完成弹药和火炮的生产。

  更重要的是,这一决定还迎合了当时的战略需要:由于T-34-85的改动相对有限,因此各工厂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T-34-85的转产,进而保证其投入1944年6月中旬开始的夏季攻势;此外,随着苏军转入大举进攻,坦克部队的角色也从迎击德国装甲部队,转向了攻击敌方的坚固阵地——而85毫米炮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一新的需求。

游民星空
1944年秋季,被击毁于德国东普鲁士地区的T-34-85,隶属于第2近卫坦克军,在这一年和1945年,苏联损失的T-34仍达到了1万辆以上,但不同否认的是,相关改进仍然提升了T-34的作战效能

  因为随着火炮口径扩大,炮弹内部的装药量也会相应上升。换言之,与早期T-34装备的76毫米炮相比,在发射高爆弹时,T-34-85对敌军工事的破坏效率也更显著。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正面防御上,德军豹式和“虎王”坦克对85毫米炮基本免疫,但后者仍然能从远距离击穿其侧面,另外,对于德军的另一种主力武器——四号坦克,T-34-85在火炮和装甲上都存在优势,而这一点,与T-34-85的惊人数量结合在一起,极大抵消了其它领域的劣势。

  另一个受欢迎的改进之处在于炮塔,与T-34-76的炮塔相比,其厚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其正面装甲达到了90毫米,而侧面厚度则在75毫米——总体防护水平较T-34-76的炮塔提升了大约30%,考虑到在战场上,T-34炮塔中弹概率更高——在减少坦克损伤这一点上,上述改进实际发挥了重大作用。

游民星空
T-34-85的装甲布局示意图,其中的数字代表了装甲的厚度(毫米),虽然车体的装甲厚度仍然为45毫米,但炮塔的正面厚度提升到了90毫米,侧面厚度则上升到了75毫米

  在战场上,T-34的车体通常会被凹凸不平的地形遮挡,因此很难中弹,但炮塔则不同,作为车体最容易暴露在外的部分,其中弹的概率也最高。“炮塔比车体更容易中弹,坐在炮塔里的人也比坐在下面的人更容易死。”第116坦克旅的基里琴科回忆说。换句话说,增强了炮塔厚度的T-34-85虽然无法免于被击毁,但至少从理论上,其损毁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在战争末期搭乘T-34-85的坦克兵曾流传着一句谚语:“装甲很垃圾,但我们的坦克更快。”这无疑道出了T-34-85的另一个优点——机动性,虽然其全重上升了大约5吨,但即使如此,其可靠性和机动性仍然相当出色,这要得益于此前一连串的改进,这些保证了T-34能顺利执行作战任务。

游民星空
1945年,攻入柏林郊区的T-34-85,隶属于第7近卫坦克军,虽然其装甲和火力已经落后于德国坦克,但这些T-34却拥有后者不具备的优势:这就是数量和进行大规模战略机动的能力

  按照苏联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的记录,他们在1945年初的攻势中前进了4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波兰,而大部分T-34在这样艰巨的考验中坚持了下来,而在1941年,开进400公里对T-34来说几乎是要命的考验,在苏联时代的军事教科书中,经常提到一个事例,1941年,在奔赴杜布诺途中,第8机械化军几乎有一半车辆因为故障无法行动。

  换句话说,虽然在1944-1945年,T-34装甲和火力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但对将军们来说,它却变得越来越“好用”。对于当时苏军来说,其主要的作战形式,实际是1941年德军“闪电战”的翻版,坦克部队的主要任务除了参与坦克战,还有突破、包围、和侧翼机动,和击毁敌军坦克一样,完成这些任务,对赢得一场战役同样举足轻重,而这一点,就要求坦克除了火力强大,装甲坚固,还在可靠性和机动性领域表现出色。

  1941年,德军使用可靠的坦克打到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城下,但这些坦克的火炮和装甲不如T-34;而在战争的结束阶段,T-34-85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另一面,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却常因为故障而失灵,因为缺乏燃料被丢弃,或是因为侧后被包抄而陷入混乱——它们的火力和装甲并没有拯救第三帝国。

游民星空
1945年,一辆隶属第12近卫坦克军的T-34在柏林的标志建筑——勃兰登堡门前。在对纳粹德国的最后战斗中,一些苏联坦克部队为T-34增加了这种类弹簧床床垫网的网格式装甲,以诱爆反坦克火箭的弹头。因此,在当时的苏军坦克兵中有个说法:“大炮打头阵,随后是床垫”

如何评价T-34的战斗力?

  也正是因此,T-34注定是二战中最矛盾的武器,一方面,它的许多特征在坦克设计史上开创了先河,它的简单可靠帮助苏联赢得了战争,但另一面,它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根据统计,在四年的战争中,共有约44900辆T-34被彻底摧毁。

  也正是因此,对于这种武器,应当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来评价,而这种评价又离不开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在苏德战争的绝大部分时段,T-34都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这种优势帮助T-34赢得了胜利,而胜利的光环,又反过来掩盖了那些不甚光鲜的事实。

  在德军的回忆录中,经常提到这样一个说法,他们被“潮水般的T-34淹没”,这固然是一种夸张的描写,但毋庸置疑的是,二战期间,德国坦克一直因为工期过长、产量低下而备受指责。

  这一说法背后是有力的数据支持:从1938到1945年,德军共只有26925辆坦克走下了流水线,此外,他们还设法生产了612辆指挥坦克,232辆喷火坦克,10550辆突击炮,7831辆坦克歼击车和3738辆自行火炮,总数大约为49900辆,考虑到德军多线作战的事实,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装甲车辆实际更少——只有32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游民星空
德国坦克工厂内景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装甲车辆的产量——122450辆(其中有54550辆是T-34),此外,他们还从英美两国收到了11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毫无疑问,与苏联产品相比,德国坦克的质量更高,设备也更复杂和精密,这赋予了德国坦克兵在战术层面的优势,但这导致它们的生产相对缓慢。相比之下,苏联坦克在层面上存在缺陷,不过作为回报,他们的坦克数量却因此急速上升,这成了他们取得战争胜利的砝码和保证。

  为更好地理解上述论断,其实我们完全这样说:和其它国家一样,对于武器的设计路线,苏联军事工业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历史上采取的做法,即生产大量的低质量坦克,形成数量优势;而另一种就是像德国人一样,确保坦克的质量,提高它们的装甲和火力,从而令它们在每一场局部战斗中获胜。而T-34选取前一种路线,不仅是重重压力下的决定,而且有很多理智的因素在。

游民星空
事实上,在战争最后阶段,苏联方面确实进行过对T-34进行大规模改进,以使其足以迎战德军重型坦克的计划,这里展示的就是其中一个方案T-34-100的模型,但该方案会影响T-34的大规模生产,因此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我们不妨从反面思考,如果苏联人致力于提升坦克的性能和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事实上,由于原始设计使然,假如要对T-34最薄弱的部分——如动力系统、装甲和火力进行提升,就不得不修改生产线:举个例子,从理论上,T-34可以搭载更大口径的100毫米炮,然而,假如这么做,就必须重新设计炮塔,扩大炮塔座圈,并在修改车体结构,以容纳足够的弹药,这意味着必须对生产线进行调整,其时间将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对此,热衷于开发新型坦克的德国人想必深有体会)。

  作为结果,T-34的产量将受到拖累,假如其因此下降四分之一,也就是13500辆,这一代价可能能苏联人承受不起。在整个战争中,苏德双方的装甲车辆投入比例是3.7:1,损失比率则平均维持在2.94:1。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双方的装甲力量对比将下降到3.2:1,这也意味着,在战争的一些关键年份,德军的压力将大大减轻,苏军则将面临没有坦克可以发动反击的困窘。

游民星空
在1942年之后,T-34虽然在性能上的优势逐渐不复存在,但其庞大的数量却保证了苏联赢得战争胜利,这里展示的是在战争中期、进行最终装配的T-34-76生产线

  这种趋势最显著的莫过于1942-1943年,甚至缺少3000-5000辆坦克,苏联人都将无法完成一些基本的战略目标,比如包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或者说用源源不断的补充抵挡德军在库尔斯克的攻势——这些都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也正是因此,完全可以负责任得出结论,无可否认,虽然在战术层面上,T-34在四年战争中表现较差,但它又是一种真正的“胜利坦克”——毕竟,作为一种执行多元任务的复杂武器,坦克的优劣注定无法用几个抽象的参数衡量,如正面装甲的厚度和倾斜度,以及从主炮的穿透力等——T-34的情况正是如此。

  而这种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也是T-34形象众说纷纭的根源。当然,这种情况不只体现在我们熟悉的坦克上,还有许多其它的二战武器上,事实上,这些武器的成分早已不再是钢与铁,还有渲染、宣传和主观偏好——也正是这些,塑造了今天我们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游民星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争雷霆专区

上一页 1 2 3 4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讲武堂:作为苏联的胜利坦克 T-34到底能不能打?https://imgs.gamersky.com/pic/2016/20161128xtn_162_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