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战术漫谈:被CS神化的“千里杀人秘法”

最后的防线
2016-12-20 20:12:20 浏览:0 0

  任何一部相关的书籍,都会将特种作战的起源追溯到一战期间。随着1914年后,欧洲战事逐渐转入对峙,各国都在努力打破前线的僵持局面。也正是因此,在战争后期,出现了试验性的突击部队,他们的武器不再是步枪加刺刀,而是手枪、冲锋枪、工兵铲和手榴弹,有时还会得到霰弹枪和火焰喷射器的支援,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不同于一般部队的训练,其中更强调的是近战技巧和武器使用,而成员也不会像战争初期士兵们的做法那样,排成密集的队形、以“稳健的步伐”迎着炮火向前。

游民星空
《战地1》中的突击部队成员,他们实际是如今特种部队的前身

  这些突击部队除了承担攻坚任务,有时还负责战场侦察,或者对敌人的重要目标展开突袭,因此被认为是特种部队的雏形。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促进了各国军队的战术向科学和专业的方向迈进。按照估算,在当时,一挺机枪一分钟发射的子弹就超过了一战期间50名步枪兵投送的火力之和,这让他们很快学会了利用一切障碍物和伪装手段进行掩护,不仅如此,随着战争的范围扩大,战场从当年的乡间旷野,转向了让人头晕目眩的城市、森林和山地。

  以上这些因素,都为后来特种部队战术出现奠定了基础。在二战初期,德国、苏联和英国都组建了用于敌后作战的特殊部队,而随着战事进行,英国更将其这门作战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由于战争初期遭遇了惨败,英军已无法在欧洲大陆展开大规模作战。此时,为最大限度打击德军,并牵制对手兵力,他们经常会派出小规模部队,对法国、挪威等地重要目标展开偷袭。

  身为玩家的我们,应该对这些行动不会陌生,因为许多当年的行动成了后来电子游戏中的素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盟军敢死队》、《使命召唤》初代的英军关,以及后来的《狙击精英》系列,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二战期间的特种作战进行逐个解读,你会发现,它们实际和游戏中的情况大相径庭,更没有那么一波三折。按照统计,二战期间的特种作战,超过70%以上都属于未发一枪的化装侦察——即使其中存在交火,遇袭的一方要么会选择束手就擒,要么就是因为猝不及防而陷入了混乱。

游民星空
《盟军敢死队》系列截图,该游戏反映了二战时期盟国在德军后方展开的特种作战

  不仅如此,从地位角度看,在整个二战期间,特种作战不过是正规战的辅助形式,它们只对一场战役产生了局部的影响。所谓的“特种部队”也更像是“侦察兵+精锐部队”的组合体:他们的军事素质非常出色,拥有一定的秘密潜入技能,同时会获得少量特殊武器(比如塑性炸药和带消声器的冲锋枪),但在装备和训练的专业程度上,当年的特种兵依然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

  事实上,让特种部队的名至实归的,是后来冷战时期的地区冲突。在无数次的试验和探索中,专家们完善了特种兵的战术和战法,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CQC或CQB,如今在许多人眼中,它们已几乎和“特种战术”划上了等号,但事实上,它们只是后者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从枪口指向、变换武器,到组员的无声沟通……CQB与CQC实际是各种近战技巧的的总和。设想,假如有一天,你需要带领手下进入建筑密集区,去抓捕一名危险分子,这时一定会发现:从走廊、楼梯到每一扇门,似乎随处都隐藏着危险,在这样的状况下,假如毫无准备就冒然冲进去,显然是对部下不负责任的。

  以上的一幕,也是CQB和CQC横空出世的原因——因为在100年前的上海,英国警官威廉·费尔拜恩(William Fairbairn)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他当时供职于租界巡捕房,负责的低端不仅枪支和刀具泛滥,而且人口异常密集,而此时,巡警只装备了一支警棍与一把手枪:由于环境狭窄,许多传统的格斗技巧经常毫无用武之地。

游民星空
威廉·费尔拜恩,CQC之父

  高度危险的工作环境,让费尔拜恩开始探索改良格斗术的方法,在此期间,费尔贝恩结识了租界巡警部队的另一名教官——艾利克·塞克斯。在借鉴了大量的资料和实战经验后,他们探索出了一种叫“Defendu”的格斗术,它结合了中国武术、擒拿技巧和突击队战术。1939年,二战在欧洲爆发,费尔贝恩立刻回到了战火中的故乡,准备参军抵抗纳粹入侵。

  此时,经过20年的和平,英军的近身搏斗技能已经严重退化,针对这个问题,费尔拜恩将“Defendu”和作战结合起来,由此诞生了CQC,而CQC的出现,既弥补了当时英军近身格斗技巧的空白,还成为后来特种部队必备的技能之一。

游民星空
二战期间,正在进行近距离肉搏训练的英军士兵

  另一方面,在1950年代后,各个主要军事强国也相继组建了各种形式的特种部队,这些部队在各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南战争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特种部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武器装备也日趋先进和专业化。特别是在美国军队中,特种部队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不仅建立了专门的特种作战司令部,而且具备了令人瞠目的陆海空三栖作战能力。

游民星空
越南战争期间,绿色贝雷帽部队的一处阵地,远处的直升机正在接走伤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引发的武装冲突、恐怖活动连绵不断,这让特种部队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壮大,尤其是在过去20年,它们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一点可以从它们的训练、装备和战术等方面展现出来。

训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即使是以精锐部队的标准,特种兵的训练也显得极端严格,美军特种部队的训练时数是以周计的,一套标准的训练流程大约在6个月以上,此时完成训练的特种部队成员才可以称得上能勉强出师;至于英国的SAS部队则更长,达到了一年零两个月。

游民星空
进行海岸渗透训练的美国“绿色贝雷帽”部队成员

  在此期间,一定有许多特种兵会遭淘汰或因伤退役,其人数远超过了后来作战损失的人数。另外,必须指出的是,上述训练磨炼的,不仅有成员的技战术水平,还有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与传统观念相反,特种兵并非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伴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在筛选人员过程中,军方也愈发看重知识和学历。

  比如美国的“海豹部队”,除了严格的体能测试,教官还会考察应征者的反应速度、抗压能力,同时还要进行基本的智商和技术知识测验,一般来说,海豹部队的成员IQ值通常在115以上,而在更高级的士官和军官中,拥有大学和研究生学历者更比比皆是。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无疑与特种作战的要求有关:特种部队长期深处敌后,局面千变万化,参战队员没有出色的记忆力和反应力,行动很快会偏离预设的路径。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场突袭行动中,潜入路线和逃离路线各有四条,这时就要确定16种行动方案,每个参与者自然都要对此有所准备。这些方案背后的信息量,其实超出了我们接受过的任何一场测试,而每次判断失误,带来的损失又将无法估计。

  不仅如此,一些特种部队还要在短时间内执行数次任务,而每次任务的模式与情报资料都截然不同,而高于常人的智商和情商,则一定从上述方面为保证任务成功提供基础——何况特种部队的装备技术含量也在上升,正是因此,吸纳高学历和高智力的成员更成了一种必然。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彩虹六号:围攻专区

1 2 3 4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特种部队战术漫谈:被CS神化的“千里杀人秘法”https://imgs.gamersky.com/pic/2016/20161221xtn_162_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