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装甲,但有勇气!《战地1》反坦克武器大揭秘

崎峻军史周刊
2016-12-06 20:02:00 浏览:0 0

  当1916年9月15日坦克在索姆河战役(Battle of Somme)登场之后,德国人确实被震惊了一把。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们模样古怪、速度缓慢、故障频发、装甲轻薄,但这些初生的坦克却是当年尖端技术的结晶,还是一战时期突破堑壕阵地的关键武器。

游民星空
本文由“游民讲武堂”特约合作微信号:“崎峻军史周刊”提供,在微信中,搜索“kzun-military”,点击“关注”,即可浏览更多独家军事历史文章
过去10年,该公众号的作者们推出了《战舰》和《军人志》等文集类期刊,并引进了德军坦克王牌奥托·卡里乌斯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
2010-2012年,游民星空专栏编辑“最后的防线”曾和该刊同仁一起共事

  《战地1》很好地再现了这一点——在老司机们的操纵下,坦克几乎是横扫一切的存在。不过,坦克再强大也不是无敌的,突击兵、支援兵手里总有一些针锋相对的武器,另外,地图上也会提供可拾取的“坦克猎手”装备包。而在现实的历史中,当德国人经历了坦克造成的最初恐慌后,很快找到了应对之法,而这些手段,也成为后来游戏设计者们的灵感来源。

游民星空
1916年9月25日在索姆河战场的蒂耶普瓦勒(Thiepval)附近,英军的一辆代号为“C-15”的Mk I雄型坦克与配属作战的英军士兵。它们可能是在为次日打响的蒂耶普瓦勒岭之战(Battle of Thiepval Ridge)做准备。注意这辆最早期的坦克,顶部有防护手榴弹的防护罩,尾部还有舵轮,这两个装置在后续型号中都被取消了。1916年9月15日坦克的首次参战给德国人很大震撼,虽然之前情报单位已经收到一些协约国军将投入某种新型装甲车辆的消息,但并未引起重视。

“坦克恐惧症”

  人类对未知事物都会或多或少带有些恐惧心理,特别是这些未知事物体格庞大、坚不可摧,还装备了机枪和火炮等武器。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许多德军士兵面对坦克时的恐慌:试想,哪怕是一辆孤独的坦克,当它巨大的履带碾过绵延的铁丝网、跨过战壕、喷吐着火舌隆隆而来时,由此产生的恐惧,可以将任何人的抵抗意志压得粉碎。

游民星空
《战地1》宣传片中步兵面对坦克时的景象,当年的德军步兵,相信也经历过类似的绝望场景

  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中,一辆英军坦克一枪未发便占领了一座村庄,另一辆则攻占了一条堑壕,并俘虏了300余名目瞪口呆的德军——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它给德国人带来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这种心态从1916年一直持续到1917年,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德国人的回忆录中得到证明。

  威廉·施佩克中士(Wilhelm Speck)就是其中之一,他服役于第84预备役团,1917年4月11日,他们在法国蒙希勒普勒(Monchy-le-Preux)以西遭遇了一队英军Mk II型坦克,当时正值阿拉斯战役(Battle of Arras,1917年4月9日-5月16日)的第3天,当“钢铁巨兽”出现时,部队中很快出现了一场混乱。他后来回忆道:

  “那些向前推进的‘汤米’(编注:德国人对英军的称呼)距离我们600-800米开外,友军第17巴伐利亚预备役步兵团已经后撤,让我们的右翼洞开。我们接到命令去填补战线缺口,防止敌军从这里突破。国道旁的树篱给了我们很好的掩护。突然,我们听到从第3连传来的叫喊声:‘有辆坦克在路右边!’”

  “当这辆坦克慢慢地向我们驶来时,我们都吓呆了。当它距离我们50米时,我们的步枪和机枪才开始射击,不过当它驶近我们30米内后,它向右转朝那些巴伐利亚人驶去。我们兴奋得一阵鼓掌和欢呼,并站起来朝这辆坦克的屁股开火,但我们高兴得有点早了!”

游民星空
上图是1917年4月阿拉斯战役期间,加拿大军第29步兵营的士兵在一辆坦克引导下发起进攻。

  “突然,坦克又转回头向我们开了过来。我们寄希望路边的宽沟能够阻碍它。但实际证明,我们对坦克的性能几乎一无所知!这辆坦克驶下壕沟,向左剧烈倾斜并维持这个状态一两分钟后,自我调整恢复原状,跨过壕沟并穿过国道向我们驶来,在跨过这边的壕沟时又重复了刚才机动动作。”

  “接下来,坦克行进到第1连右边阵地的5米内停下,但并没有开火。这时,第1连和第3连的火力集中起来对付这辆坦克,大家手里的手榴弹也纷纷向它砸去,有些勇敢的兄弟甚至从掩体中站起来朝坦克冲去。”

  “就在此时,这辆坦克的履带开始转动,里面的乘员操纵机枪沿着第1连的堑壕向里面缓慢扫射,第1连的兄弟们被纷纷打倒,那些没被当场打死的伤员躺在堑壕里惨叫。哈尔德沃少尉(Hardow)命令清理壕沟并紧急向第3连的阵地转移,但这辆坦克已经尾随而至,朝他们碾压过来了。”

  “无法抑制的恐慌爆发了。第1连和第3连的兄弟们全部跳出战壕,以他们一生中最快的速度逃跑,无情的坦克机枪火力在他们身后紧追不舍,就像打兔子一样把许多兄弟拦腰射翻。那些远离敌军一路狂奔的都是部队里有经验的老兵,要命的狂奔直到他们抵达布瓦里(Boiry)到盖马普(Guemappe)之间的公路后才停下来,这里距离刚才的阵地已经有1公里远了。”

游民星空
这张简易绘图大约绘于1917年,表现的是一位名叫德雷德尔(Drader)的英军少尉指挥的坦克清扫德军战壕的场景。这类宣传画反映了一个主题:坦克很容易让步兵时产生“坦克恐惧”心理。

“K弹”

  虽然坦克给德国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但他们发现,这种钢铁怪兽并非坚不可摧。英军在一战中投入战场的各型坦克里,没有一款的铆接装甲能够超过14毫米,其质量也不稳定。至于法国的“雷诺”(Renault)FT型坦克,其炮塔装甲虽然厚达22毫米,但侧面和尾部装甲也仅有8毫米。

  换句话说,凭借当时的军事技术,一些特制的子弹完全可以穿透上述坦克的装甲。德军威斯特伐利亚步兵团的奥托·肖尔茨上尉(Otto Scholz)回忆说:“当时我们已经听说了协约国军将投入新武器的传言,情报部门也给我们发了一些据称正在法国工厂建造的、车辆的笔记。据说这是某种装甲汽车,相应地,为对付这些车辆,我们获得了了一些原本是狙击手用的穿甲弹。”

游民星空
《战地1》界面中对K型弹的介绍

  肖尔茨所说的“穿甲弹”,就是后来著名的“K型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当时,协约国给他们的狙击手配发了装甲护盾,为解决这些棘手的目标,“K型弹”被开发出来。这种子弹比普通步枪子弹更重,且装有硬度很高的碳化钨弹芯。当时德国人发现,它们可以在数百米距离上击穿英军早期坦克的装甲。至战争结束时,德军每挺重机都已配发有6至8条K型弹弹链,每个步兵都有30发K型弹,用于紧急情况下进行反坦克战斗。

游民星空

上图是一枚K型弹弹头。在1917年6月的梅西讷岭战役(battle of Messines Ridge)中,K型弹与首次参战的英军Mk IV型坦克相遇,不过对这款装甲更厚的坦克,该弹药却经常难以奏效。

  德军方面的报告显示,在前线的混乱中,除了K型弹以外,他们也将普通子弹用来打坦克,普通子弹虽然无法击穿装甲,不过集中火力可以给坦克造成一定伤害。在这样的密集射击下,子弹会有一定几率从观测孔射入坦克,并在战斗室内乱飞,给坦克乘员带来意外伤亡。但这种机会实在渺茫,最大的可能不过是给坦克表面装甲或内部造成微小的碎片剥落。

游民星空
上图是1918年4月,一名法军军官与一辆法制施耐德(Schneider)坦克千疮百孔的外部装甲合影,这是在战斗中被德军轻火力集射的结果。

  1917年5月,德军第3巴伐利亚步兵师师长卡尔·冯·温宁格中将(Karl von Wenninger)进行了一次题为“来自阿拉斯战役的经验”的演讲,他尤其肯定了K型弹的作用:

  “众所周知,当坦克第一次在索姆河战场亮相时引发了恐慌,至少在我们的野战炮够不着坦克的地方是这样。但是……当我们的步枪兵和机枪手在得到了这种穿甲弹时,坦克带来的心理冲击也就大幅度降低了。不仅如此,他们反而跃跃欲试,因为击毁一辆坦克会得到500马克赏金,最后,在我们师的阵地上,有7辆敌军坦克被击毁。”

  温宁格中将总结说:“为每个部署到前沿阵地的作战师的利益考虑,应该要求预先给他们配备K型弹,并分发给机枪手和步枪手。”

游民星空
上图是1917年4月11日阿拉斯战役期间,在比勒库尔(Bullecourt)被击毁的一辆英军坦克,与之合影的是两名德军军官。

  德军第1禁卫预备役师在1917年11月26日康布雷战役(Battle of Cambrai)期间的一份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3禁卫预备役团第3营已经给它侧翼的每个连配备了6挺机枪……这一部署被证明是极为有效的,因为这些机枪能从侧面打击坦克。

  反坦克作战开始于大规模的机枪射击,据观察,一旦一辆坦克的整个侧面被密集火力同时击中,它便趴窝了……

  K型弹很快耗尽,火力以具有良好观察效果的S型弹持续不断,因为集中了包括步枪在内的大量火力,其中毫无疑问地打进了坦克里,随之而来的是在坦克舱内的破坏,这必定搞得坦克乘员相当麻烦,一些坦克扭头跑了。”

游民星空
《战地1》中,士兵使用K弹击毁装甲车时的截图,当然,在游戏和现实中,它给装甲车辆制造的损伤都非常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温宁格中将提到的、为击毁坦克的人员提供重赏的做法,后来被推广到整个德军当中,并在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期间广为采用——它们作为一种制度上的激励,也提高了德国士兵对抗坦克时的技术和勇气。

简易爆炸装置

  K型弹是当时德军反坦克的一个普遍手段,但与此同时,其他的反坦克武器也蓬勃发展,手榴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时德军的制式手榴弹对任何坦克都无效,除非将它们塞进坦克舱口内。然而,一线的部队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即将6枚手榴弹的弹体拆下来,并将它们捆绕在另1枚手榴弹弹体周围,做成一个土制反坦克手榴弹。这种集束手榴弹(德语称之为Geballte Ladung)虽然笨重致使投掷距离有限,但如果把它投掷到坦克顶上,或扔到坦克车底,攻击坦克薄弱的顶部和底部装甲,对坦克的破坏特别有效。

游民星空
《战地1》预告片中,一名德军士兵手持集束手榴弹准备攻击敌军坦克。

游民星空
上图是1917年11月23日康布雷战役期间,德军步兵正在方丹诺特达姆(Fontaine-Notre-Dame)用集束手榴弹攻击英军坦克的景象,阁楼上还有机枪手居高临下向坦克顶部射击。图中是一辆Mk IV雄型坦克,从坦克车身上还可看到其“B23”的编号,以及它的绰号——“恶棍二号”(BANDIT II),说明该辆坦克属于坦克B营。

  除了集束手榴弹外,其他简易的反坦克爆炸物还有利用炮弹和迫击炮弹制作的反坦克地雷,后来德军还发展了专用的反坦克地雷,即17式反坦克地雷(Flachmine 17),它的外壳是一个简单的木盒,里面是顶部带有4个弹簧撞击雷管的主装药,包括坦克在内的装甲车辆压上后,便可引爆地雷;另外,也可以远程连接遥控引爆。至战争结束,该型地雷共生产了超过300万枚。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有15%的美军坦克被认为是被德军反坦克地雷所伤。

游民星空
在《战地1》中,反坦克地雷是另一种有能力重创坦克的武器,在实战中利用坦克的盲区接近目标,在坦克下方丢上两颗地雷,这时,你就有机会看到零件横飞的场面。

游民星空
上图是德军17式反坦克地雷的草图,1916年便用于实战。这款地雷重4.6公斤,雷体长20厘米,宽30厘米,高5厘米,内装18块200克的炸药。

游民星空
火焰喷射器也是德军行之有效的反坦克手段,烈焰能够点燃坦克内的燃油,里面的车组乘员甚至来不及逃跑。上图是德军士兵操纵火焰喷射器焚烧一辆行进中的英军坦克,不排除这幅照片是摆拍的。

游民星空
上图是某个村庄中,德军为英军坦克布设的巨大的陷阱,不过这种反坦克手段非常被动。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地1专区

1 2 3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没有装甲,但有勇气!《战地1》反坦克武器大揭秘https://imgs.gamersky.com/pic/2016/20161206xtn_162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