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装甲,但有勇气!《战地1》反坦克武器大揭秘

崎峻军史周刊
2016-12-06 20:02:00 浏览:0 0

以坦克反坦克

  同行是冤家,以坦克对抗坦克也是一种常见的反坦克手段。据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场坦克对决发生于1918年4月24日,地点位于亚眠(Amiens)以东的维莱布勒托讷(Villers-Bretonneux)。当天上午9点30分,德军的3辆协助步兵进攻的A7V型坦克与英军少尉弗朗西斯·米切尔(Francis Mitchell)指挥的3辆Mk IV型坦克(1辆雄型,2辆雌型)遭遇。这3辆A7V分别是506号“墨菲斯托”(Mephisto)、542号“埃尔弗里德”(Elfriede)和561号“尼克泽”(Nixe),武器为1门57毫米炮和6挺7.92毫米重机枪。英军的雄型Mk IV配备2门6磅炮(57毫米)和3挺刘易斯(Lewis)7.7毫米机枪,雌型Mk IV则配备5挺刘易斯7.7毫米机枪。

游民星空
一战德军的一辆A7V坦克,与英军Mk坦克的菱形外观相比,它犹如一个巨大的方形移动钢铁堡垒。A7V坦克在一战中仅生产了20辆,于1918年3月21日至10月16日期间在德军中服役。该型坦克重33吨,长7.34米,宽3.1米,高3.3米,车组乘员可多达18人。车体前装甲厚30毫米,尾部和侧面装甲厚15毫米,顶部装甲厚6毫米。主武器为车体正前方的一门57毫米炮,副武器为6挺MG 08型7.92毫米重机枪,平均分别于两侧和尾部。时速为每小时9-15公里。

游民星空
1917年,英军的一辆Mk IV雄型坦克正在进行越障训练。Mk IV型坦克于1917年5月开始生产,至一战结束前共生产了1220辆,其中雄型420辆,雌型559辆,另外还有205辆不携带武装的补给型。该型坦克重29吨(雌型重27吨),长8.05米,宽4.12米,车组乘员8人。装甲厚度为6.1-12毫米。时速为6.4公里每小时。雄型和雌型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配备6磅炮。

  在战斗中,2辆雌型Mk IV的机枪无法对A7V坦克构成威胁,反而被打头的由德军少尉威廉·比尔茨(Wilhelm Biltz)指挥的561号A7V发射的穿甲子弹击伤,不得不后退。而米切尔少尉指挥他的4086号Mk IV雄型坦克与561号A7V坦克进行了短暂交火,战斗中,4086号被对方的穿甲子弹射穿,一名机枪手负伤,而4086号连发数炮,共击中了对方3次,其中1发炮弹给这辆A7V坦克带来不小伤害,在比尔茨少尉与其他车组乘员弃车逃生时,Mk IV的机枪又对逃跑的德军接连扫射。这辆坦克在战斗中共有5人被打死。另外2辆A7V随即后撤。

游民星空
上图绘画展现的是1918年4月24日在维莱布勒托讷的战斗中,德军561号“尼克泽”A7V坦克等向英军发起攻击的场景。

  作为这场载入史册的战斗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米切尔少尉对当时的战斗回忆道:

  “突然,在10码之外的地方,一名步兵从壕沟里爬了起来,疯狂地挥舞着他的步枪。我们停了下来,他向前跑并喊道:‘小心!有坦克!’接下来他很快又消失在堑壕里。我通知乘员们,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灌注了我们全身。我打开舱门望出去,看到300米开外,一个类似蹲着的怪兽正向我们驶来,它的背后是一波步兵,左右两边更远处还有两个同样的‘怪兽’。我们终于遇到对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坦克对坦克!”

  “6磅炮炮手蹲在地板上,他们背对着发动机罩,满怀开战期待地给他们的炮上弹。我们仍然保持Z字形的行驶路线,穿过充满挖掘的堑壕之间的缺口。靠近一小段铁丝网防线时,我们向左转,右侧炮塔的炮手通过他的观察孔进行了一次瞄准试射,炮弹飞过了敌军坦克打在它的后方,对方没有回应。接着第二发炮弹出膛,打在对方坦克右侧,但依旧没有回应。”

  “突然,弹雨袭来!犹如一阵伴随着飓风的冰雹,击打在我们坦克车体右侧,坦克舱内顿时飞溅起无数火花和碎片,一些碎片击打在我旁边的驾驶员的钢盔上,我的脸也被飞溅的碎片划破了。坦克乘员们纷纷趴下避弹。驾驶员低着头驾驶着坦克直行,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我们可以听到机枪‘哒哒哒’的射击声。另一梭子弹咆哮着击中我们坦克的侧边,碎片击打在发动机罩上,叮当乱响。很显然,对方已经对我们使用了穿甲弹。”

  “利用倾斜不平的地面,我们驶出对方火力范围,然后转向,我们操纵左侧炮塔瞄准那个移动的目标,由于刚才遭遇毒气侵袭,炮手只能单手操纵,而且他的右眼也在毒气的侵蚀下肿了起来,只能用左眼瞄准。另外,由于地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坑,舱内的我们感觉就像在恶浪汹涌的海面上,一上一下的。这导致我们想精确射击实在很困难。第1发炮弹打在了那辆A7V前方30码的位置,第2发则飞到了它的身后……”

游民星空
上面两张图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坦克对决的主角。左上图是英军坦克指挥官弗朗西斯·米切尔少尉,他因为这次战斗而获得了军功十字勋章(Military Cross),战争结束后,米切尔退伍。右上图是德军坦克指挥官威廉海姆·比尔茨少尉中年时期的照片。

  “在坦克机动过程中,我看到令我后怕不已的一幕差点发生。当时我们的坦克就要一头开进一条堆满人的堑壕里,幸亏他们的尖叫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快速给坐在坦克后部的舵手发信号的同时并紧急转向,终于在灾难降临前一秒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又一梭射穿舷侧的穿甲子弹给我们带来第一个伤亡,一颗子弹射进舱内之后又打穿了舱后一名刘易斯机枪手的双腿!我们没有时间给他敷裹伤口,他只能躺在地板上流血呻吟,他的头顶是一门6磅炮,身旁散落着空弹壳。”

  “我们发动机的轰鸣声、令人心烦意乱的机枪‘哒哒哒’声、轰鸣的6磅炮声,都聚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各种噪音塞满了我们的耳朵。除此之外,汽油和火药的废气也搞得我们几乎窒息。”

  “我们再次转身,以更缓慢的速度行驶。左侧的炮手小心翼翼地对正目标,开了一炮,但打在了那辆A7V坦克右前方的地面上。为了更精准地射击,我冒险停下坦克。”

游民星空
1918年4月24日在维莱布勒托讷,米切尔少尉指挥的4086号Mk IV雄型坦克与德军A7V坦克交火的场景。

  “这次冒险的停顿被证明是值得的:一发经过精确瞄准的炮弹打中了A7V炮塔(编注:正确来说应该是坦克首部,主炮右侧的装甲板上),使它停了下来。接着是另一发,坦克前部腾起的白烟证明它又被击中了!”

  “炮手用他那浮肿的眼睛通过观测孔观察,激动地高喊胜利,但他的声音被咆哮的发动机声淹没了。紧接着,他经过仔细瞄准又发射了第三炮,又打中了!通过一个枪眼,我看到那辆坦克有一边倾侧了,紧接着一扇舱门打开,里面的乘员鱼贯而出。我们干掉了这辆怪物!”

游民星空
1918年4月24日在维莱布勒托讷,德军561号“尼克泽”A7V坦克与英军坦克交手的彩绘,这是从德军角度描绘的。

  米切尔命中的,正是比尔茨指挥的561号坦克,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比尔茨后来发现该坦克还能运转,于是又带着部下回到坦克中,将坦克开了回去,因为损伤和缺少操作人员,德军后来放弃了这辆坦克。另外,506号“墨菲斯托”A7V坦克在当天接下来的战斗中因为身陷巨大的弹坑而被抛弃。这辆坦克在7月14日被一支澳大利亚部队回收,并作为战利品保存至今。而542号“埃尔弗里德”A7V坦克也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因为翻车而被德军遗弃,1918年5月15日英军将它作为战利品回收并移交给了法军。

游民星空
1918年7月,一名澳大利亚士兵正在检查被德军遗弃的506号“墨菲斯托”A7V坦克。可以看到车身上还有澳大利亚人的留言:“被澳大利亚第26营缴获。”“被第5坦克旅C连收藏。”注意澳大利亚人已经在车身正前方装上了钢缆,准备将其拖走。7月14日,第26营和英军一支皇家坦克部队将其修复。

游民星空
1918年5月,英军军官与542号“埃尔弗里德”A7V坦克合影

游民星空
1918年5月26日在法国北部的萨勒(Saleux),542号“埃尔弗里德”A7V坦克被法国军民围观。1918年底,这辆坦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进行了展出。

  在米切尔的坦克撤出战斗后,中午12点20分,继续协同步兵作战的英军7辆“赛犬”Mk A中型坦克与德军的另外2辆A7V坦克——504号“施努克”(Schnuck)和525号“齐格菲”(Siegfried)——交火,击毁了其中4辆。在双方坦克交战之时,米切尔少尉的Mk IV坦克再次投入战斗,向这2辆A7V开火,结果被德军的迫击炮弹击毁了一条履带,比尔茨少尉不得不下令弃车逃生。

  至此,这一天的坦克战基本落下帷幕。这场战斗证明,英军的Mk IV型坦克在机动性上要优于德军的A7V,但Mk IV雌型坦克和“赛犬”Mk A中型坦克都难以对抗火力强劲的A7V。

游民星空
上图是英军在一战时期使用的“赛犬”Mk A中型坦克。该型坦克1918年投入使用,重14吨,车组乘员3人,装甲厚度为14毫米,武器为4挺哈奇开斯(Hotchkiss)7.7毫米机枪,时速为13.4公里每小时。它是为了弥补Mk坦克等重型坦克速度过慢的缺点,以及为了快速突破敌军防线而设计的。

游民星空
这幅绘图展现的是1918年4月24日在维莱布勒托讷的战斗中,德军的A7V坦克扑向远处的英军“赛犬”Mk A中型坦克的场景。

空中猎手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天空,在武装直升机和各类作战飞机携带的反坦克武器面前,即便是最先进的坦克都会显得非常脆弱。不过,在一战时期,使用飞机进行反坦克作战的思想才刚刚萌芽,而德国人是航空反坦克战的先行者。

  从理论上说,军用飞机在诞生之初就具备对地攻击的天生职能,在一战战场上,即便是执行侦察任务,交战双方的飞机常常也会用武器对地面进行扫射,而德国人走的更远一些,在战争后期开始研究专门用于对地攻击的机型。1917年8月,新型的Halberstadt CL.II型双座战斗机列装德国航空部队,而在同年11月的康布雷战役中,德国人发现这种飞机非常适合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康布雷战役中协约国首次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进行突破,因此可以推断在Halberstadt CL.II的任务角色中肯定也包括从空中对坦克实施攻击,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德军飞机取得过击毁坦克的战果,不过在战争后期德军将Halberstadt CL.II作为主要的对地攻击机使用则是不争的事实,其总产量约900架。

游民星空
《战地1》中的Halberstadt攻击机

  在《战地1》里Halberstadt CL.II被设定为德军唯一的对地攻击机,实际上在游戏里这种飞机被赋予多种任务角色,它既可以是战斗机,参与空战,也可以是对地攻击机,用于对地支援,还可以作为飞艇猎手击杀对手的飞艇。在执行不同的任务时,玩家可以切换不同类型的武器,以达成战斗目标。比如进行空战时当然首选高射速的机枪,在对付飞艇时除了机枪外还可携带8枚高爆火箭;如果攻击地面目标,主要武器就更换为20毫米机炮,并辅以8枚10公斤高爆炸弹;如果专注于反坦克作战,那么推荐携带大威力的57毫米炮,配合2枚50公斤高爆炸弹,足以成为所有坦克的噩梦。当然,这些武器配置在现实历史中很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除了Halberstadt CL.II外,德国人直到战争结束前夕都致力于寻找更为有效的空中反坦克平台。直至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署前几周,战争仍显露出可能要持续到下一年的态势。协约国军正策划在1919年集中大批坦克发起攻击,而德国人也正给予新的反坦克武器的开发大开绿灯,并提供极高的优先权限,而专用于反坦克作战的飞机尤其引人注目。

  在1918年,德国人利用性能出色的AEG G.IV中型双翼轰炸机改造了一款“加农炮”G.IVk型对地攻击机,该机的两个发动机和前半部机身都覆盖了防护装甲,装备2门新式的贝克(Becker)20毫米机关炮,一门位于机鼻下方完全封闭的炮塔内,另一门则位于机背上。贝克机关炮是第一款非常成功的20毫米机关炮,可以轻易击穿1918年时协约国军队的任何一款坦克——尤其是在居高临下射击之时,二战时期著名的厄利孔(Oerlikon)高射炮也是以其为原型研发的。到了战争结束时,有4或5架G.IVk型攻击机已经完工,但它们似乎从未执行过任何反坦克任务,而空中反坦克作战直到二战时期才逐渐成熟。

游民星空
上图是1919年在德国的比肯多尔夫(Bickendorf),原来德国的一架AEG G.IVk型攻击机,它已经是英国人的战利品,并涂上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标志。

游民星空
扫描上述二维码,也可进入“讲武堂”合作单位——“崎峻军史周刊”的公众号,点击“关注”之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阅读往期文章

 

游民星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地1专区

上一页 1 2 3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没有装甲,但有勇气!《战地1》反坦克武器大揭秘https://imgs.gamersky.com/pic/2016/20161206xtn_162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