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星空独家专稿 文/酱油】
《火影忍者》作为民工漫连载15年后终于修成正果。它有着民工体系下,不能自圆其说的一面。例如各种战斗力逻辑问题,还有嘴炮特技等等。但我今天的话题并非去带着大家一起去翻案,而是大胆敞开脑洞,一起探讨下《火影忍者》的内在,比如,在这部作品中,究竟包含着岸本齐史怎样的情感寄托和思想哲学呢?
物哀下的火影
我们常把“物哀”作为研究日本文学、诗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甚至是渗透于日本精神生活层面的灵魂一般的所在。例如日本的国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激昂,更多的是表现出了一种凄美。在动画作品中,《犬夜叉》对于情感刻画,最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是女主角在月光下不断的哀思和悲鸣,加之BGM《悲运の巫女》完美的旋律,将日本人残月之美的怜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另一个层面讲,“物哀”也是一种生死观,追求的是“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寂静”。曾经一篇论文这样写道:死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是美的一种极致表现。提到这儿,我们从火影中迪达拉的经典名句“艺术就是爆炸”,进而揣测出,死亡不代表终结,而是美的开始。比如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瞬间绽放瞬间凋谢。它的婀娜寄托于日本独特的美学情感。
这种物哀生死观,始终贯彻在火影之中,从鸣人父母的牺牲再到宇智波斑的月之眼计划,无不是物哀的体现。并且这种万事皆空、因果不空的结局设定曾被很多经典动漫采用,例如我们熟知的EVA,这部从头到尾都贯彻着一种矛盾和压抑色彩,最终的末日审判,世界只留下了主角和一位妹子,极具宗教色彩的故事留给了观众无数个脑洞。《火影》与此不同的是,主角等人成功将世界拯救,打败了最终BOSS。这样的态度我相信作者从一开始就是明确了,因为在《火影》的中期部分,已经反复强调,世界里存在个预言之子,他将改变命运,带来和平。所以说,《火影忍者》阐述的物哀生死观,始终是积极并且充满正能量的。
火影下的爱恨矛盾
在《火影忍者》的整个故事脉络中,作者用非常直观的逻辑为大家阐述爱与很,两种对立面的命运在不断轮回。从宇宙波斑与初代火影,从卡卡西到带土,最终是鸣人与佐助。有意思的的是,作者用了几代人始终没有解释出,爱与恨如何进行良好的融合与化解。自来也曾经和鸣人探讨过这个尖锐的问题。他提到,“受到伤害就会记住仇恨,伤害了别人,就会遭到憎恨,受到罪恶感的谴责,但当体会到了这种痛楚之后,才能真正的善待他人,人们是在体会到痛楚之后才会成长的。但是啊,就算这样的我,也明白这忍者的世界中充满了憎恨但依旧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最终这样一位培养众多影级别的宗师也成为爱恨轮回下的牺牲品,与六道佩恩的战斗中,惨败而死。可见面对无尽的仇恨,爱的力量往往不堪一击。
并且我认为,作者始终徘徊在这样的矛盾之中,急于想从这部作品寻找化解的办法。我们就先从鸣人寻找线索。鸣人从小几乎就是孤儿(当然这里狠人几乎都是孤儿),幼年就被村民排斥,渴望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尊重。他将天才型的佐助视为偶像,希望能够和佐助成为对等的关系。
关于本站 | 网站招聘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优酷空间 |
Copyright©2003-2015 GamerS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游民星空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890号-1 冀ICP证B2-20130083 冀网文[2013]0591-01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