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是非政府的道德秩序;侠客,则是这套秩序的捍卫者;武侠片,就是对侠客行走江湖的演绎,其所传达的堂奥,也无非是“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和对现实生活应该更好的寄托。
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武侠片开始没落,“侠义精神”也随之星散,即便偶有导演重拾,也不免在其中夹带“私货”:《卧虎藏龙》里包裹的是李安蒸腾的欲望与纠结,《英雄》里杀出的是张艺谋对色彩国际化的试探,《功夫》更像是周星驰对世道艰险的一次喟叹,甚至公映后饱受争议的《刺客聂隐娘》,也成了侯孝贤迟暮老年的喃喃自语。为缅怀逝去的江湖和武侠,本刊遴选25部武侠片,以飨读者。特色
仁
仁者,爱人。
观之于武侠,则是以他人甚至是家国利益为优先的人。
《功夫》(2004)
导演:周星驰
主演:周星驰、黄圣依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上海,街头混混阿星正急着要加入斧头帮。而在入帮之前,他来到了贫民窟猪笼城寨敲诈勒索。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卧虎藏龙,住着数位武林高手。在黑帮之间的争斗中,阿星盲打误撞地被打开了任督二脉,成为了武林霸主。然而,拥有了盖世武功之后,要如何使用,还需要阿星用自己的智慧来选择。
在这一部充满了笑料和漫画式表现手段的影片中,周星驰为武林人士下了一个“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的定语。虽然说这样的概念与《蜘蛛侠》的价值观趋于一致,可这样的价值观,还是为影片带来了一丝“我为人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佛学思索。在影片中,阿星起先只是一个古惑仔,毕生的愿望就是能杀人。而当他拥有了杀人的能力和机会,并且与该杀之人面对面的时候,他却选择了不杀。这是一个跨越式的进展,也是影片所想表达的普世价值观。在《功夫》里,周星驰完全摒弃了社会性因素。在影片中没有对国家、外敌等元素的展示,有的只是一个混混的得道成佛,并且修正自己的错误、重拾爱情的故事。这种“向心性”的处理方式,让影片更为纯粹。虽然失去了一点点的现实色彩,但这种具有“超级英雄”色彩的功夫片,具有漫画元素的表达方式,才是最引人入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