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游戏体验的多元化也让评分制显得异常可笑,尤其是在联网模式兴起之后。一款单机部分出色、但联机服务器不稳定的游戏如何打分?一款模式陈旧,但细节经过精心打磨的游戏该如何打分?一款剧情烂到了极点,但多人模式很棒的游戏你怎么看?Wii U上的作品能否和Xbox或者PS上的相提并论?对这些,打分显然是徒劳的,甚至是具有误导性的,因为分数不可能涵盖游戏的每个方面。
不妨拿《命运》做一个例子。正如Kotaku的新闻编辑贾森•施赖埃尔所说:“它单调又生动,精致又粗糙,令人叹为观止又大跌眼镜,堪称2014年品质最微妙的作品之一。”它的情况将在未来经常见到,单机和多人模式将成为两个独立的产品。你可以因此取平均数,为它打7分,但不得不承认,采用这种做法,实际是含糊了这部作品的锋芒和缺陷。
我们还遭遇过这样的情况,一款游戏在网站上得到了7.0或8.0的评价,但实际体验感受却远远不如期望:因为我们根本不清楚,这些得分建立在何种标准之上:是同类游戏的水平,今年游戏的整体情况,还是说中规中矩,甚至是基本能玩?
gamespot的评分统计情况,不要直观地以为其评测的所有作品质量都很高
不妨拿Gamespot的评分做例子,其中大部分都在6分以上,但仔细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其实Gamespot实际是将6到7作为一个平均分数,而不是通常的5.0。假如你不了解这一点,也许会以为某款7分游戏质量很高,但实际则不然。不仅如此,通过对一些网站的观察,我们还发现,不仅评判标准是模棱两可的,而且还很难做到真实客观。
随着莫名其妙的满分越来越多,Fami通开始受到玩家的质疑甚至鄙夷
首先,媒体必然受到主观(比如商业合作)的制约,碰上没有自我监督与约束力的“权威”,更难免与厂商勾结串通牟利。昔日以严谨著称的《FAMI通》如今满分游戏横行;在Metacritic上,个别媒体对AAA大作的谄媚也让玩家反胃,这些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不经意间被一种思维定势裹挟:越热爱某款游戏,对该游戏就越有发言权。
看上面的图表,其中展示了2006年以来对IGN评分的统计,从中容易发现,该站分数大批集中在7-8之间的取向非常明显。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为让报导更有深度,他们习惯聘请资深爱好者和媒体人撰稿——但这种模式的代价是,作者对游戏的热情容易转化为爱情,而爱情是盲目的,于是评分在“良好”的区间扎堆——尤其是对于偏好小众题材的作者而言,他们的眼光其实不全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