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商业化模式,我们还是要先从日本动漫产业入手,然后再谈谈国内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与成熟的模式比较才能凸显出国内模式的优劣与成败,可能有人会说环境不同,这点我们可以通过二者部分项目的成果来进行比较。
日本动漫产业,我们就用经营最成功的动漫IP《新世纪福音战士》(下面简称EVA)入手。
说起EVA成功的要素,笔者觉得离不开首创“制作委员会制度”,对消费市场的把握,以及一点点运气。
制作委员会制度,这是一个影响着日本动漫产业整体的绝妙计策。该制度在前期为了保证动画制作不会出现赤字现象,提前拉进类似玩具公司、出版社、广告公司等投资商,大家一起平摊制作动画以外的问题,让动画制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稍微说一下当年参与EVA 投资的公司,包括GAINAX,万代,世嘉,角川书店,Kingrecords(讲谈社旗下唱片公司),这样多方参与,大家一起平摊风险,有钱大家一起赚,就算赔了,经过这么多公司平摊各自也赔不了多少。
然后我们说说EVA诞生时日本的消费市场。这个其实就比较玄学了,庵野秀明本人非常喜欢SF作品,他是由对《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喜爱才开始入行参与动画制作,当初是想做一个比较神棍的萝卜片,结果EVA就面世了。夹杂着中二男主、三无傲娇美少女、机器人大战、福利杀必死、耽美BL、中二晚期救世灭世以及庵野秀明本人的私货,这些亮点放在当时几乎满足了所有观众的YY需求,而且还全部适合商业化。然后EVA就这么火了,火得一塌糊涂,战火甚至燃至大洋彼岸,成为全世界动漫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和信仰。
至于一点点运气,那就不用说了,时事成人。
记得今年EVA官方推出的等身手办么,我相信官方不是为了情怀,只是有计划的收割一波资金而已
动画火了自然就开始卖东西了。日本动漫产业延伸出来的市场商业模式,就是以动画制作为基准,然后制作委员会内各个企业公司开始发力,代理商开始销售产品。最后通过网站电视台播放扩大关注度,还能进一步让各大企业购买动画IP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在这里,日本动漫市场一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动画本身的播出市场;二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三是动漫形象的衍生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饮料、生活用品等。其中,衍生产品的周期比前两个层次更长,甚至更赚钱。所以,日本动漫界很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以日本东映集团为例,该公司在投入制作一部动画片之前,已做好周边产品的开发规划;在动画片放映之际,相关产品也开始热卖,资金回收、市场开拓、卡通形象推广等系列工作都同时开展。
在日本,动画制作公司一般不参与IP运营,独立于制作委员会之外,制作委员会的大头一般是版权方,合作方,前者比如集英社角川文库之类,后者比如ANIPLEX万代之类。
EVA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粉丝,光商业产品就不断推出了衣服,相机,手机,零食,泡面,香槟,水杯,手机壳,橡皮,肥皂盒,刮胡刀,地铁,游乐园,总之各种各样的衍生物,简直可以说光买版权就够吃喝几辈子了。
这就是典型IP运营成功的例子,基础是以最容易获得关注的动画为主,经过日本多家电视台,网络播放,海外引进等方式扩大宣传规模,最终让全世界的动漫爱好者都见到这部作品,为销路打开门面。
至于运营失败的例子,这一点笔者也很少听说,因为制作委员会制度的原因,就算企划失利大家也不会损失太多。不过所谓运营失败,想必就是作品质量不过关,动画没关注度,原作销量带不动,周边BD卖不出去,版权免费送都没人要的惨状了。对了,比如山本宽这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