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不靠神风?日本如何击败蒙古第一次东征

最后的防线
2016-03-27 20:29:19 浏览:0 0

  “(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马可·波罗行纪》

  “(日本)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地不加富,得其人不可役。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穷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

——1272年,赵良弼给蒙古皇帝忽必烈的奏折

***

  1281年7月,在九州的博多海滩,一名叫吴万五的士兵正努力从齐腰深的水里爬上来——作为范文虎将军麾下的一名水手,他不久前刚接受征召,并被派往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他此前听过的最大声响,也许就是新年燃放爆竹时的噼啪声,但现在,爆炸和厮杀却回荡在他的耳际,更令他感到担忧的是,战况僵持了超过半个月,但胜利却一直遥遥无期,他们甚至无法突破前方200步的一道堤坝,正是从这道堤坝上,敌人不断抛洒出致命的箭雨。

  然而,此时此刻,无论海水中的普通士兵,还是舰船上的最高统帅,都还没有想到——地狱之门已经打开,他们的伤亡之高昂、结局之悲惨,都将超过7年前那场令官方讳莫如深的远征,而驱使他们赴死的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人尊称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的忽必烈。

“黄金之国”

  按照宫廷画家的描绘,自从1260年即位以来,忽必烈的形象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他一直戴着巨大的圆形头巾,身穿一件白色的蒙古长袍,他的身材魁梧壮硕,黝黑的脸色使得他不怒自威。他擅长凭借慷慨大方和装腔作势聚拢人心,但同时,他也知道,维护权威的手段只有一个——这就是依靠武力。对于这位蒙古皇帝来说,幸运的是,从即位之日起,他就不用为这个问题担心。

游民星空
忽必烈像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良的武器,忽必烈的蒙古大军是当时最强悍的的部队。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他们创造了空前的战术,其精髓是速度和突然性:他们既能迅速冲到敌军面前,如暴雨般地四处放箭;也会选择从四面八方突袭敌人,同时又设法避免同对方短兵相接,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内陆游牧民族,蒙古人几乎没有任何航海技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来自传说和神话,而其中的一个神话恰恰是,成为其它民族的主宰,是蒙古人注定的命运。

游民星空
成吉思汗时期,一位蒙古游牧民的发式、装束和武器,其中最左侧就是令欧洲人惊骇的复合弓,其尺寸虽然不大,却能产生上百磅的拉力

  然而,假如知道世界是如此广阔,蒙古人肯定不会如此鲁莽地踏上征服之路,但这种原始的冲动是如此强烈,让他们像旋风般到处扫荡,陆续击败了中国北方的农耕民族。在此期间,他们先是残杀了其中的一部分,接着又将另一部分改造为臣属和仆从,而这些民族掌握的地理信息,也被提悉数供给了成吉思汗的后裔,让他们知道了那些闻所未闻的土地。尽管如此,其中依旧有个问题——这些地理信息许多彼此矛盾,对日本的描述尤其如此。

游民星空
元代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由朝鲜画师在当时中国海图的基础上绘制,可以看到其中朝鲜半岛的尺寸被夸大了整整三倍,而日本则蜷缩到了右下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而这幅地图,也反映了当时东亚国家的地理观念

  在唐朝以前的记载中,史官们几乎没有对这个国家进行过赞美,它荒凉、落后、野蛮,居民大多粗暴无礼,生活习俗极端鄙陋——但自公元8世纪之后,日本富甲天下的传言却开始流行,因为与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公元749年,日本北部发现了沙金,并在随后400年间不断出口。

  9世纪后半叶,伊斯兰学者霍尔达兹贝描述了一个叫“Waqwaq(倭国)”的国家,据说,这个国家猴子佩戴的项圈都是黄金。同时,唐朝官员们也对日本使臣的年薪——约五公斤黄金——深感惊讶,不仅如此,他们还看到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大肆采购书籍、乐器和奢侈品。然而,当时的唐朝人和阿拉伯人大概都不会想到,他们看到的不过是事实的一部分,按照估算,当年日本年产黄金最多不超过250吨,不及整个东亚的十分之一,但“黄金之国”的谣言,却随着人们的好奇心越传越远,作为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忽必烈也一定对类似的消息有所耳闻。

游民星空
二战前日本绘制的、反映“元寇入侵”的艺术画,其中忽必烈正在听取臣下对远征日本的意见。和当时许多的艺术作品一样,其中夹杂着浓厚的政治气息,比如神情猥琐的汉族官吏,比如画面右下方的西方传教士,其背后的宣传台词不言而喻

  也正是在这种贪欲的驱使下,1270年之后,席卷了朝鲜半岛的蒙古人,开始将日本视为下一个目标。而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东亚的历史上,曾有不少强大的王朝立志开疆拓土,并且建立了强大的远洋舰队,但将目光率先对准日本的,却恰恰是没有任何航海技术的蒙古王朝。

  毫无疑问,驱使忽必烈攻打日本的,除了征服世界的“天命”外,还有一些现实的因素。按照历史学家们的猜测,这种因素来自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填补蒙古帝国捉襟见肘的国库,在忽必烈即位后,为准备对南宋的战争,父辈们掳掠的财物已经濒临枯竭;而一个更为尴尬的原因是,从即位之日起,忽必烈的宝座就一直受到同族亲属们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断通过对外用兵,换取周边国家的承认,进而为自己的统治正名,在他试图征服的一连串国家中,就包括了镰仓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

  当时统治日本的,是镰仓幕府的第八代执权北条时宗,当时的他只有不到30岁,他有着白皙而文弱的面庞,但又被认为内心脆弱、犹豫不决。1268年夏,他在担忧和焦虑中迎来了自己的害怕见到的人,这就是以礼部侍郎殷弘为首的蒙古使团。在后者带来的国书中这样写道:

游民星空
蒙古呈送给镰仓幕府国书的原本

  “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不宣。”

  任何能读懂其中深意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一封表达友谊的书信。不仅如此,在书信中,忽必烈还将日本天皇称为“小国之君”,这令夜郎自大的幕府深感不满。毫不奇怪,殷弘使团立刻被驱逐出境,而在日本受到的侮辱,也让忽必烈终于决定,对这个“蕞尔小邦”采取强硬手段。

游民星空
北条时宗在蒙古使臣抵达的同一年担任幕府“执权(最高执政)”,1284年病逝,笃信佛教,这是他晚年时期的画像。在统治期间,他除了要面对忽必烈的咄咄逼人,还受到国内此起彼伏的武士叛乱的威胁

  最初,这种手段只是外交上的警告,但很快便上升到武力威胁。事实上,就在殷弘使团离开后不久,便在九州外海绑架了两个叫塔二郎和弥二郎的渔民,这两个人随即被带到了大都,一看到宏伟的宫殿和城墙,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得说不出话。在回国之后,他们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按照忽必烈的要求,转述了蒙古帝国的强盛——这则消息立刻在日本激起了轩然大波。

  之前,日本人一直将九州视为军事要地,但相关的防御却十分薄弱。如果一个外交使团都能随便绑架人口,那么一支蒙古大军更可以轻易登陆。出于对蒙古入侵的担忧,北条时宗迅速做出了部署。他给亲信少贰景资起草了一份命令——而后者也是当时镰仓幕府的心腹重臣。就在少贰景资率领部队前往九州安营扎寨时,忽必烈也开始为远征日本集结大军。

游民星空
少贰景资像,出自《蒙古袭来绘词》,蒙古和日本的两次战争中,他都是前线将领。战争结束后,由于与幕府官员之间不合,他在一次武士内斗中被杀,时年40岁

  这支部队由数百艘高丽战船组成,汉族-蒙古联军和高丽人各占了二分之一,其中最高指挥官是蒙古人忻都,副将是汉人刘复亨,担任支援的是朝鲜人洪茶丘和金方庆。无可否认,由于主力部队都投入到了同南宋的战争中,因此统辖行动的其实都是一些二流将领,他们的海战经验更是相当有限,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从唐朝到成吉思汗时期,东亚已经有600多年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海战,而且在志得意满的忽必烈眼中,即使是一支二流的军队,也足够横扫这个“蕞尔小邦”上的一切。

陷落的前哨

  在上古时代,日本和朝鲜半岛曾经连成一体,即使经过45万年的板块作用,在日本四岛和东亚大陆之间,最窄的地段也只有180公里,而对于从大陆前往日本的船只来说,这里也必然是扬帆起航的最佳地段。1274年11月2日(阴历10月3日),远征军也正是从此处出发,直到看见一座灰黑色的孤岛时才逐渐停下——远征军看到的这个岛屿名叫对马,颇为讽刺的是,当地也是上古倭人渡海劫掠朝鲜的中转站。

游民星空
日本和朝鲜半岛间的、对马海峡(又名朝鲜海峡)地图,注意其中红字指示的对马和壹岐,这两座岛屿上,上演了两场前哨战

  由于被大海环抱,对马一年差不多有10个月都被海风吹袭,它的环境并不适合耕种,反而非常适合成为海盗的藏身之地。

  对马人出海劫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长期的肆虐之后,他们终于突破了日本政府能容忍的底线。就在忽必烈东征前28年,从九州派出的惟宗氏家族抵达了对马,他们几乎一跳下甲板,就同当地的豪族进行了火并。接着,这个家族迅速改换了姓氏——这就是后来日本“宗”姓的起源。对此,有一种荒诞又合理的解释:由于朝鲜和中国的姓都是单字——这样,宗家就能更加体面地同之前的受害者展开贸易。

1 2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讲武堂:不靠神风?日本如何击败蒙古第一次东征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6/2016020617291468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