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不靠神风?日本如何击败蒙古第一次东征

最后的防线
2016-03-27 20:29:19 浏览:0 0

  当家主之位传到宗助国时,这个武士政权已经稳固了半商半匪的统治,但蒙古人大军的到来,突然让这个岛屿处在了战火的前沿。就在蒙古舰队出航的第三天,岛主宗助国突然被下属的呼喊惊醒,一场火灾降临在岛上的神社,接着,成群的白鸽飞来聚集在神社屋顶——而自古以来,白鸽就被认为是八幡大菩萨的信使。武士感到,它也许是来自上天的警告,因为就在远方的海面上,隐约出现了遮天蔽日的帆影。

  宗助国迅速率部下奔向了海滩,看到了浩浩荡荡的入侵者:第一批登陆的蒙军超过1000人,是宗助国手下的10倍。虽然兵力悬殊,但武士们很快占据了海滩旁的一片丛林:在树木的阻挡下,蒙军的优势无从发挥,只能忍受150米外凌空飞来的箭雨。

游民星空
“宗助国的最后”,但在这场交锋中,从开始他和武士们就没有任何胜算

  蒙古军的伤亡持续增加。在整队完毕后,他们几乎毫不迟疑,就对森林中的敌人展开反击,他们的势头如同排山倒海,几乎瞬间摧垮了武士们的队列。《宗氏家谱》记载了他们的最后时刻:宗助国在马上拉弓放箭,右马次郎(宗助国之子)紧紧地在后面跟进,仅剩的十几名手下奋勇争先,当他们死于乱军之中时,对马之战也划上了句点。

  战役的结局是血腥的。按照蒙古军队的惯例,由于对马岛没有投降,士兵们被允许尽情掳掠。至于宗助国等人的头颅还要扮演一个角色,这就是对壹岐岛上的日本守军进行威慑。在当时,镇守壹岐的是落魄贵族的后代平景隆,这支守军能提供的抵抗非常有限,面对密如飞蝗的箭雨,平景隆的部下几乎在瞬间被杀死。夜幕降临,蒙古人退回到战舰上过夜,而日方甚至无法坚守滩头阵地,第二天,平景隆返回主城,在杀死妻儿之后引火自焚。

  就在蒙古军队在岛屿上大肆抢劫之时,逃离壹岐的船只把噩耗带回了日本。

游民星空
平景隆和家人在主城内自杀

“元寇袭来”

  对马和壹岐的陷落,标志着蒙军计划的第一步已经达成——而他们的下一步就是日本本土。在一座白布围成的帐幕中央,日方的最高指挥官少弐景资观察着这支舰队,在他周围插满了带菱形家纹的战旗,这种家纹被称为“寄挂目结”。表明他是显赫的、藤原氏家族的后代。

  此时,他得到的消息是——蒙古军队在屠杀对马、壹岐两岛后,又入侵松浦半岛沿岸,日方再次大败;而映入他眼帘的景象是:蒙古战舰已经在博多湾下锚,船队东起箱崎,西至今津,齐头并进,如潮如涌。

  关于当时敌人舰队的兵力和人数,日方的表述非常模糊,因为它几乎超出了这个国家的想象,至于同时期的朝鲜史料提供的数字却非常精确:这支舰队有900艘战船,15000名蒙古、女真及汉族士兵、5600名高丽兵士和6700名高丽水手。此外,舰队还配属有大量辅助人员,比如船工、木匠、小贩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将领们的家眷和仆从,以及各种为战利品而追随军队的人。

  对蒙古帝国的大军来说,东征日本的舰队只是一小部分,但它足以具备强大的心理威慑力;而在另一方面,少贰景资甚至不需要为统计部下担心——事实上,他只要用手数一数就没有问题:最初与入侵舰队对垒的,只有大约3000名武士和随从,更多的增援仍在赶来,但他们就像添油般投入了战场——很显然,双方的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这种差距很快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午前时分,两军的第一次交战就令景资备受打击,从后来中国和朝鲜的记录上来看,这是一场蒙古大军占绝对优势的战斗,这种差距既来自兵力上的差距,也来自武器和战术上的对比。

游民星空
现代油画:在元军列阵时,冲向滩头的日本武士

  在一本名为《八幡愚童训》的小册子中,作者(一名僧侣)带着惊讶记录道:在一场“日本式的战斗”中,武士的首要任务是寻找有价值的敌将,然后展开一对一的搏斗;而“蒙古人的战斗”居然是排成方阵一拥而上,凭数量优势将敌人歼灭。

  不仅如此,双方的装备也截然不同——在冲向严阵以待的蒙古大军时,只有少数日本士兵拥有全副的铠甲,他们也并不知道,自己将面对一支经历过技术革命的军队,而这场革命,已经改变了战争的规则和形式,也将让他们的勇武不堪一击。

  这场革命的主题是铁与火。蒙古军队的另一个优势,恰在于其使用的各种火药,比如抛射的“震天雷”,它们有时也被称为“霹雳炮”。没人知道蒙古人是何时、具体从谁手中学习了火器制造技术,但他们学习得很快。这些超出想象的武器很快给日本人带来了恐慌。

  正如《太平记》中的描述,这些炸弹“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雷电”,但对一些勇猛粗鄙的日本武士来说,这种武器只是让他们变得更加暴躁。29岁的竹崎季长就是其中之一,在松树掩映的小路中,他骑在一匹灰黑色的矮种马上,身旁伴随着四名身着轻甲的“郎党”(随从)。在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上,不断有受伤的士兵从他们身旁经过。这种景象让竹崎的部下产生了好奇——他们都来自九州西部的肥后国,受贫穷和歧视的刺激,他们必须离开自己的家园,以寻找一个获得封赏的机会。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竹崎一行朝着交战最密集的鹿原地区奔去。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他们在杀声最高处看到了期盼的场景:在初冬暗淡的阳光下,一个庞大的蒙古方阵正在进攻。经过短暂的犹豫,他们几乎是目中无人地冲向了蒙古梯队,但令人惊讶的是,其遭遇的不是自报家门的敌方武将,而是密如飞蝗的炸弹和弓箭,这些武器立刻在进攻者当中制造了一场浩劫。

  情况很快出乎了竹崎季长的预料:他的战马倒在了敌人的弓箭齐发之下;一颗装满火药的“震天雷”在他头顶爆炸,原来墨绿色的铠甲被鲜血染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另一名叫白石通泰的武将策马赶到,将竹崎季长拖出了交战区。

  事实上,竹崎季长这样的伤者已经是幸运儿,在混战之后,多数胆敢冲阵的武士已被射成了刺猬。在生死时分,竹崎季长观察了这些敌人,并看到对方穿着浅红和浅黄色的皮质盔甲,并且携带着头盔和三张弓——此时他的感觉,俨然就像我们打量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生命。

游民星空
《蒙古袭来绘词》中,竹崎季长冲向蒙军时的景象,其中对参战者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军队盔甲服饰的第一手记录

  这股红色和黄色的洪流汹涌而前,日本人手足无措。为做最后的抵抗,日方的统帅——少弐景资已经下令将部队撤退到“水城”。但所谓的“水城”不是一座城池,而是一条绵延1.2公里、高14米、建于7世纪的夯土防御带。在历史上,它曾不止一次给日本人以抵抗“唐朝入侵”(这些入侵只存在于日本人的想象中)的信心,但经过6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到1274年,这道防线已经开始衰朽。

  水汽的侵蚀、此起彼伏的地震令它不断地崩塌,而“水城”脚下上演的也完全是一副凄凉景象:武士的队列越来越稀疏,蒙古大军则伴着呼喊声步步紧逼。少弐景资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支数千人的敌军正在锣鼓声中前进。为了更好地指挥,一位身高超过两米的元朝将官更亲自冲向最前沿,试图带领士兵发起攻击。

  景资立刻拉弓放箭——按照日本方面的描述,因为“八幡大菩萨”的保佑,这名蒙古将军应声倒地,被簇拥着,在视野中渐渐消失了。景资并不知道,这一箭击中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蒙古军的副指挥官——刘复亨。

游民星空
油画:少贰景资射伤刘复亨,这次突然事件成了战斗的转折点

  “刘复亨,刘通之子,袭父职为行军千户,随严实攻占安丰、通、泰、淮、濠、泗、蕲、黄、安庆诸州。”《元史》中这样描述刘复亨的事迹,但真正使其功成名就的,却是1258年、四川的苦竹隘之战。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蒙古大军一次次被居高临下的南宋人击退,但在这样的血战中,刘复亨却一次次带队向苦竹隘前进。

  “苦竹隘西北东三面崭绝,深可千尺,猿猱不能缘以上下也。其南一涂,一人侧足可登,不可并行。”有人描述了进攻者的困境,担任胁从的汉族军队伤亡尤其惨重,但这些血淋淋的尸体,也成了刘复亨获得蒙古人信任的途径。在苦竹隘之战结束后,这位将军的生涯扶摇直上,被封为凤州等处经略使、昭勇大将军,进而成为蒙军主将忻都的副手——不仅如此,和勾心斗角的朝鲜军官们不同,也只有出身汉族的刘复亨,真正做到了对蒙古政权忠心耿耿。

  对久战不克的蒙古人来说,这次意外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的确,只要坚持背水一战,蒙古大军确实能凭借装备和人数优势血洗对方——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作为一次突袭,他们只携带了有限的给养,而这些给养正在一点点耗尽。

  按照古代作战的模式,一支劳师袭远的军队,物资只能通过掠夺解决,然而在这次远征中,蒙古人一直未能突入内陆,自然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掳掠。不仅如此,对习惯干燥气候的蒙古和朝鲜来说,九州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交战场地,在他们视野所及之处,仿佛不断有瘴气从这片被海水浸透的荒凉土地上升起。

  失望情绪从上到下笼罩了远征舰队,也笼罩了蒙古的最高指挥官忻都,与此同时,另一位朝鲜将领洪茶丘也开始向决心孤注一掷的将领金方庆施压,在遭到痛斥后,后者最终沉默地放弃了抗议。

  经过几个时辰的讨论,忻都和刘复亨最终说服其他将领放弃了进攻。在趁着夜色撤退途中,他们将所有的房屋付之一炬,并抛下了1500名行动迟缓的老弱残兵。当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向战场时,遮天蔽日的舰队已经消失了,只有不计其数的船只残骸漂浮在海面上,或卡在礁石间奄奄一息,因为一场暴雨在夜间席卷了船队。一份报告写道:“对马岛1艘,壹岐130艘,小吕岛2艘,志贺岛2艘,宗像2艘,其他地区9艘。”而这仅仅是搁浅的数字,至于沉没的蒙古船只,其中只是提到:“数量非常多……根本无法统计。”

游民星空
在风浪中挣扎的蒙古-高丽舰队

悬而未决的战事

  作为第一次“蒙古袭来”,1274年的战斗其实非常短暂,更像是忽必烈心血来潮的试探之举;但耐人寻味的是,双方都宁可把战况描绘为自己的胜利:元朝的史书中展现的,是忻都和刘复亨“遇倭兵十万,击败之”,只是由于弓箭耗尽才不得已撤兵;而日本人炮制的战争神话是,在“八幡大菩萨”的庇护下,“镰仓男儿”如同天神下凡,先是在地面战场以少胜多,接着又依靠台风将入侵者扫荡殆尽。

  但真相介于两者之间。日方在战术上从没有获得优势,虽然海上的风暴摧毁了入侵舰队,他们在正面较量中的伤亡远远大于蒙古军。而在蒙古方面,虽然这次远征让他们损失了几乎一整支舰队,但登陆的大军已经达成了目标,这就是给日本武力警告,从这个角度说,其中的损失并非不能承受。更重要的是,一旦南宋被征服,只要假以时日,一支庞大的舰队将再次出航,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将日本变成蒙古人的殖民地,而在参与第二次远征的10多万将士中,就有文章开头提到的吴万五等人——只是,当战战兢兢地登上船队时,这些苦役和征夫并不知道,这次远征将以怎样的结局收尾。

(因篇幅所限,蒙古第二次远征日本的故事,我们将在4月中旬的讲武堂中为您展示,敬请期待……)

游民星空

上一页 1 2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讲武堂:不靠神风?日本如何击败蒙古第一次东征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6/2016020617291468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