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骂声中数钱…《生化危机》电影的成功之道

万靖游
2017-03-13 19:47:21 浏览:0 0

  坦诚地说,现实中的人长得再漂亮,再帅气,比起游戏CG里的俊男靓女看上去总是差了那么回事,更别提这本来就是部请不起大明星的低成本电影。这些角色的加入,恐怕对于游戏迷来说更多的是吐槽的价值。加上剧本越来越突出爱丽丝个人秀的时候,别的角色的戏份被大幅度挤占,塑造也毫不用心。在前几部,有些人物的牺牲让人颇为动容,而后来的配角更像是走完过场领盒饭的。

游民星空
电影中的卡洛斯虽然和游戏中不太像,但塑造得比游戏还强

最后,电影还不乏一些对游戏CG的模仿,比如第二部照搬了《代号维罗妮卡》的开场,第四部抄了《生化危机5》中克里斯谢娃和威斯克的一场对决,第五部复制了《生化危机4》里昂和艾达的初见。山寨后的主角统统替换成了爱丽丝,这些场面糊一糊普通观众还凑合,在游戏迷看来,也就是画虎类犬的水平。

游民星空
值得一提的是,生化危机游戏也有模仿电影的桥段。第一部出现的红皇后,和躲激光束的经典桥段,被照搬到了游戏《安布雷拉历代记》中,这也算得上是电影的逆输出吧。

  既然生化危机电影被粉丝深恶痛绝,那它的商业成功究竟源于何处?生化危机电影商业上最成功之处,恰恰是明白了游戏粉丝对于电影的票房贡献根本是杯水车薪。

生化危机电影的商业成功之道:不把粉丝当回事

  一部电影要获得商业成功,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商业定位。众多游改电影的失败,都是高估了“游戏粉丝片”的受众购买力。依然是魔兽的例子,魔兽无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游戏受众群体,但是依靠上千万信徒的力量似乎也难以让电影盈利。而其他公司的游戏IP,恐怕粉丝群体规模和魔兽比差不止一个档次。 

游民星空
“情怀”的力量往往只够消耗一次,《魔兽》热映期间有高喊着“为了联盟为了部落”的人疯狂刷场,但如果有第二部他们就不会这么做了

  生化危机初期定位是一部套着游戏壳的僵尸片。在欧美,恐怖片一直有着极为稳定的观影群体,即使口碑不好,票房也不会太烂。而且恐怖片一向以小博大,靠着极低的成本投入,运气好往往能够翻好几倍。这类的恐怖片只要票房好,就能继续拍下去,一直拍到烂得没人看为止。

游民星空
游改电影还有个成功的案例是《愤怒的小鸟》,而它的定位则是合家欢影片。显然依靠《愤怒的小鸟》玩家情怀是极不靠谱的。

  而从第四部起,当观众对这部恐怖片开始不太感冒时,生化危机开始转型为动作片。但由于好莱坞的狂轰滥炸,观众对动作片屡见不鲜。因此作为游改电影最普遍的类型,动作片早就成为一种作为供过于求的高风险片种。如果缺乏非游戏卖点而口碑又不出色的话,基本上票房惨淡不可避免(由于电影的引进限额,中国观众目前还是很吃好莱坞大片的一套的)。

游民星空
《刺客信条》重蹈《波斯王子》覆辙,其实都是栽在了一条沟里

  但是《生化危机》的情况和其他游改电影已经大为不同,它靠着前三部已经形成了完全脱离游戏,属于自己的IP,这足以使它在动作片领域站稳脚跟。如果给这个IP定义关键词的话,那就是“暴打僵尸”和“爱丽丝”。

把观众骗进影院的独门秘笈

  尽管无数观众走出影院后大呼上当,但是他们毕竟为电影买了单。诚然,生化危机游改电影有着吐不完的槽点,但是它有着无可替代的魅力,所以影迷才会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上当。

  “打僵尸”的题材并不新鲜,但是“暴打僵尸”的电影恐怕目前除此一家别无分号。与绝大多数僵尸电影中人类的弱势不同,生化危机电影从第二部起就明确了爱丽丝的战神地位,所以,90%僵尸的结局只有一种:被爱丽丝打死,而其中的区别只是如何被爱丽丝打死。用大砍刀砍,用武士刀砍,用硬币填充的霰弹枪打,不同于游戏中传递的真实感,电影中的打法虽荒谬,但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如果你对僵尸题材感兴趣,而又不想被“虐”,只想图个“爽”字,那生化危机绝对是你的不二选择。

游民星空
和荒唐的剧情相比,电影中动作场面的设计显得相当用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知识的深度和锐度是一种力量。
在骂声中数钱…《生化危机》电影的成功之道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7/20170309165827982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