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讲武堂:铁与血的颂歌 超级大炮的兴衰沉浮(下)

最后的防线
2015-10-30 20:24:44 浏览:0 0

点击查看本文上半部分

  论目的是什么、使用何种口径的弹药,炮击-步兵进攻-炮击,这种程序都成了一战的象征:一顶顶钢盔在烈日下闪耀,一排排炮管指向天空,但是,这种诗意的描绘无法掩盖一个事实:老欧洲已经精疲力尽。就在这时,美国人走了进来,他们以逸待劳,跃出战壕,尽管“大伯莎”轰鸣依旧,但面对物质优势,血腥的战争还是走向了结束。

  当硝烟散去后,巴黎大炮被拆毁,“大伯莎”被雪藏,和平协议被摆上了谈判桌,战胜国的首脑们满意地相互告别了,因为这些条约不仅规定了新世界的疆界,还试图削弱战后的武器,从而奠定一个“和平的基础”:《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德军的规模,限制了克虏伯重炮的生产;《华盛顿海军条约》庄严地宣布,主力舰的火炮口径不能超过16英寸——从理论上说,这些都能避免“重蹈一战的覆辙”,然而,人们似乎忘记了,决定战争的不是武器,而是战争是否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选项,不到15年,上述协议就被接二连三撕成了碎纸。

最后的堡垒毁灭者

  事实上,自一战结束后,工程师从未放弃改良超级火炮的努力,加入这场竞赛的,不只有老牌强国英国和法国,还有后起之秀——美国与日本。1920年之前,美国已经掌握了406毫米舰炮的生产工艺,而在太平洋另一面,日本人早在1920年代便开始为460甚至是480毫米的重炮工作。其最终成果是战列舰“大和”号,当1944年,其9门主炮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在3.3万米的距离开火时,这一轮钢铁咆哮几乎激发了一个国家的恐惧,当1945年,“大和”号最后一次出海时,尽管战列舰队的优势超过了6:1,但美军还是放弃了正面较量,而是将最后一击交给了航空母舰。

游民星空
舾装中的“大和”号,近景处可见巨大的三联装炮塔,该火炮也是人类建造的最大口径舰炮之一

  在德国,1933年1月,纳粹政权建立,“重新武装”计划让克虏伯起死回生。作为一战时期的步兵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清楚重型火炮的意义,不仅如此,德军也需要用一种强大的武器征服马奇诺防线。后者于1929年由法国国防部批准动工,拥有现代化的地堡和炮台。但颇为讽刺的是,这条防御带在“超级火炮”建成之前便沦陷了——1940年,在“闪电战”的打击下,它几乎是不战而降。也正是因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三个年头,雪藏的德国重炮才真正投入前线,而充当目标的,则是苏联最坚固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

游民星空
从空中俯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941年底由德国空军拍摄

  塞瓦斯托波尔,由沙俄将领亚历山大·苏沃洛夫下令建造,先后经历了两次围城。1854-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试图兵不血刃征服这座堡垒,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守城部队拿起武器坚决抵抗,战斗了总共进行了300多天。1942年春,德国国防军兵临塞瓦斯托波尔城下,作为其指挥官,冯·曼施坦因将军知道:俄国人一定会像88年前那样,继续顽强地守卫这座要塞。他不得不进行空前的炮火准备。在投入的武器中,有三种大家伙被记载在历史上——“伽玛”(Gamma)“卡尔”(Karl)和“多拉”(Dora)。这三种火炮是德国工业的精华:“伽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伯莎”的复活。它的炮弹与一辆汽车等重,操纵需要235名炮兵,但与绰号“卡尔”或“雷神”的600毫米巨炮相比,“伽玛”只能自惭形秽。“卡尔”是对付混凝土堡垒的特殊武器,发射的穿甲弹重达2.2吨,重量相当于一辆装甲车,可以击穿最厚的混凝土屋顶。其短粗的炮管略长于5.5米,再配以巨大的履带底盘,使其看上去像个移动要塞,但就连“卡尔”,也算不上德国火炮的顶尖作品。

游民星空
正如本文题头展示的那样,“卡尔”火炮可以通过底盘进行机动,这里展示的是口径为540毫米的版本

  真正的怪物被布置在贝克奇萨莱(Bakhchisaray),这种大炮被称为“多拉”,偶尔也被叫做“重型古斯塔夫”,其口径达到了800毫米,32.6米的炮管可将4800公斤(重量相当于一辆轻型坦克)的炮弹发射到45公里外,每发炮弹都需要20分钟装填。

游民星空
第三帝国的超级大炮“多拉”,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它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登场

  在运输和开火时,“多拉”重炮都停放在两道铁轨上,两个高射炮营负责保护。这种火炮的操作、保护和维修需要4120人,整个发射流程需要一名少将、一名少校和1500名士兵操作和指挥。自然而然,人们可能对这些武器的作用提出质疑,但正是“多拉”,只用一发炮弹便摧毁了守军的弹药库,后来又用一发炮弹击沉了港内的一艘货船。

游民星空
沦陷后的塞瓦斯托波尔,照片中央的要塞舰炮炮塔系被俯冲轰炸机和“卡尔”臼炮联合摧毁

  从6月底,这些超重型大炮夜以继日地开火射击——每天24小时,一直持续五天。7月3日,一切尘埃落定时,曼施坦因发回电报:塞瓦斯托波尔已沦陷!在1000多部火炮和坦克的残骸间,散布着数以万计的阵亡者尸体。但当时的德国人并不知道,这次战役只充当了第三帝国的回光返照而已。

  1942到1945年,从高加索山脉到北极圈,恢复了元气的苏军像潮水般进攻,战争的最后阶段,“卡尔”和“多拉”开出了停放场,在德国东部的密林中被自行炸毁。因为它们将要见证的,是第三帝国灰飞烟灭的时刻。1945年4月16日凌晨3点,苏军火炮在奥得河前线展开火力急袭,超过4万门火炮平行排开,与此同时,在德国西部,数百万德国部队正在英美两国的冲击下溃不成军。

  “超级火炮”的黄昏也随之而来:这些武器目标巨大,并随时暴露在精确打击之下。尽管1945年后,其身影仍频频出镜,但它们的本质,大多是冷战狂想下的邪恶结晶。

游民星空
在内华达沙漠进行试射的“原子安妮”,这种武器的恐怖之处是,其操作者都可能受到辐射的伤害

  其中的集大成者莫过于“原子大炮”,它们专门为毁灭苏联的装甲洪流而生。1953年5月,第一门“原子大炮”在内华达州进行了试射,它就是臭名昭著的“原子安妮”。和前辈不同,这种火炮发射280毫米的核炮弹,威力相当于15000吨TNT爆炸——其仅存就是是危险的,但在冷战中,还是有6门“原子安妮”被运出本土,并被部署到人口稠密的西欧地区。

游民星空
1957年红场阅兵式上的“奥卡河”,其口径达到了420毫米

  1953年,第一门“原子安妮”出现在了华盛顿的阅兵式中,引起了苏联方面的紧张。后者很快行动起来,生产了420毫米的自行火炮“奥卡河”和406毫米的“聚光器”——它们的炮管来自未竣工的战列舰。但讽刺的是,这些“原子大炮”却很少被考虑使用,因为它们会随时招来炮火反击——也正是这些原因,1960年代,所有超级火炮项目都被取消。然而,在遥远的加拿大,一名叫吉拉德·布尔的科学家对此表示不屑。

HARP工程:加拿大人的致命狂想

  22年前,布尔拖着和自己一样高的皮箱进入了多伦多大学,羞怯地低下了头。作为10岁的孩子,他发现自己无法融入新的环境。“人们把他当成外星生物,而不是一个正常的同学。”布尔的传记作者后来写道:“于是,他只能像打劫一样,将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和学习。”

游民星空
布尔博士,20世纪最后的超级火炮狂人

  作为校园中成绩最好,也最特立独行的成员,布尔22岁便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事实上,始终有一种激情在驱动着他。从很小的时候,他便开始阅读科幻和历史小说,并沉迷于研究各种战争机器。从中诞生了他最初的成果:一门特别的大炮——用来发射空气动力学模型。由于取代了成本昂贵的风洞——这门大炮令他声名鹊起。

  之后,布尔的事业迅速起步。在美苏太空竞赛愈演愈烈之际,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为他赋予了新灵感,由此诞生了“HARP”计划,其核心是用火炮向太空发射卫星。对买不起火箭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极具诱惑的选项。加拿大政府第一个跳出来为项目拨款。

游民星空
1960年代,布尔博士(左)和一名加拿大官员在用于卫星试验的巨型火炮前

  1964年,一根炮管被竖立在中美洲小国巴巴多斯,这根炮管由两门舰炮首尾相连而成,口径达到了406毫米。之后的几年,许多传说在当地不胫而走,其中最荒诞的一个是:一群“疯子科学家”正在“向外星人发射炮弹”。同时,一个团队陆续聚集在布尔周围,其中有HARP的另一位英雄——唐纳德·莫德尔。在政界、报刊和研究机构,莫德尔用自身的影响力展开游说。他告诉媒体和政府官员,如果项目被取消,加拿大、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阵营,都将失去在太空竞赛中领先的机会。

  无数个夜晚和白天,“HARP”的炮管反复将炮弹抛向空中。为进一步增加射程,布尔设计了火箭助推弹。1966年11月,HARP以垂直角度,将炮弹发射到180千米的近地轨道。历史学家理查德·格拉夫说:“如果布尔再获得一笔5000万美元的资金,今天,太空中将随处可见落后国家的轨道实验舱和通讯卫星。”

  然而,布尔博士并不知道,他的工程正遭遇批评和质疑。更不幸的是,1966年后,奉行自由主义的加拿大政府已不愿再为HARP买单。布尔不得不关闭所有试验场,许多同事离他而去。接下来,他被迫在为生计奔波,并创办了“国际空间研究公司”,试图向世界推广HARP项目与衍生技术。其中一个成果是弹底排气——通过改变炮弹的构造,布尔令传统重炮的射程突破了40公里,然而,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依旧是“HARP”计划的改进版,其口径接近1米,长度为300米,能将500千克的卫星送入太空,而建造这样的一门火炮只需要1000万美元。国际空间研究公司的宣传口号是:“HARP是一种全新的、具划时代意义的装备。”

游民星空
在投资撤销后,弃置在巴巴多斯的HARP工程炮管

  然而,对许多技术人员来说,布尔的概念并不陌生:它源于二战德国的V-3计划,两者在原理上惊人地一致。和传统炮弹不同,V-3的弹头需要在数百米长的炮管内由点火数十次,每一次点火,都将提升炮弹的速度和射程。1943年9月,在30米的花岗岩之下,5000名奴隶劳工开始在法国北部建造5门V-3,每个炮管长127米,上方是厚3米的混凝土保护层。根据设想,这5门火炮在竣工后,每天可以向伦敦发射10000枚炮弹。

1 2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讲武堂:铁与血的颂歌 超级大炮的兴衰沉浮(下)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5/2015103017225235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