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G胖当年脱离微软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去开创自己想做的事业。而如今醉心于VR领域的G胖早已不太在意游戏软件的数字销售情况,连游戏都不太想做了。想要说服G胖让Valve投入微软怀抱,难度实在太高。所以即使收购Valve对于微软来说有很好的战略意义,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已。
世界上其它的大型游戏公司也有可能成为微软的收购对象,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都是难度颇大。蓝洞虽火,但是打它主意的人可不止一个,必须得有激烈竞争的准备;育碧好像比EA更适合微软,但是在反对威望迪的收购过程中,这家法国公司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精神;动视暴雪是不太可能了,500多亿的市值和强硬的CEO可够任何人喝一壶的;Take-Two是一个选择,但是其最有价值的Rockstar公司已经习惯了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制作游戏,强行收购很可能导致Rockstar的分崩离析;Bethesda近几年一直倾向于高质量的单人3A游戏,但是想要收购它首先得搞定它的控股公司ZeniMax Media。
当你拥有1300亿美元的时候,想要收购一家公司总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是对微软来说,他们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有价值的公司、有吸引力的游戏产品,时机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很显然,2018年并不是一个收购游戏公司的好时机,这些事可能在10年前做会更好。
“微软的确一直对潜在的收购目标保持着关注,但是我觉得他们最终不太可能收购一家大型的游戏发行商或是平台。”全球著名数据分析公司IHS的研究主管说道,“我认为他们会寻找机会为那些特别有才华和潜力的工作室或者游戏系列提供他们的资源。”这位主管的观点获得了许多分析师和公司高层的赞同,他们认为虽然微软有着足够的金钱和动机,但是最终很可能微软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从大型开发商的收购传言中走出来。
去年Phil Spencer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出了对服务类游戏浓厚的兴趣:“假设有10个年轻人挤在车库里,想要开发一款服务类游戏,我们该怎么去帮助他们?”无论是《流亡黯道》、《战争框架》这类独立游戏,还是像《彩虹六号:围攻》这样大型开发商制作的3A游戏,都是服务类游戏成功的典型例子。与其花费大价钱、大力气去争夺独占资源然后再和主机市场的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不如紧随时代的潮流,扶植一些有潜力的服务类游戏制作厂商去拓展新的商业模式。
虽然微软如今手持1300亿美金“虎视眈眈”,不断传出各种的收购传言,但是很可能最终什么都不会发生。玩家媒体们在期待着的“微软收购大厂推出众多独立游戏和索尼火拼下一代”的场面怕是难以发生了。Xbox Game Pass服务的升级也反而更像是微软进一步弱化独占游戏IP战略意义的行为。不过无论如何微软想要进一步发展Xbox游戏业务的决定是不会有假的,只是大家都好奇财大气粗的微软下一步究竟会走怎样的棋子,会对整个游戏产业有多大的影响呢?
本文资料来源:Polygon、Games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