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讲武堂:铁与血的颂歌 超级大炮的兴衰沉浮(上)

最后的防线
2015-10-13 19:16:26 浏览:0 0

  对遭受炮击的守军来说,情况更加可怕,一位凡尔登战役的幸存者认为,420毫米炮的轰击如同地狱:“一发超重型炮弹穿透了6英尺厚的泥土、10英尺厚的混凝土,和30英寸的墙……让安全感荡然无存。许多人被炸死或窒息身亡,但真正可怕的是那些精神崩溃的人,他们挥舞着步枪和刺刀在通道中到处游荡。在将失控的部下锁进炮台之后,要塞指挥官冲出要塞,跑进森林,之后没人见过他。当炮击结束后,人们发现他坐在一个树桩上,一边傻笑一边痛哭失声。”

游民星空
一战德国宣传画:法军在“大伯莎”的炮击中溃不成军,炮弹上的德语是“一份德国人的问候”“来自埃森”“42厘米”

  面对这份描述,克虏伯有理由感到骄傲,但作为工程师,“大贝莎”只是荣耀的承载者之一,1918年登场的“巴黎大炮”才是真正的杰作。这一年的3月23日,法国首都的人们被爆炸声惊醒,这是“巴黎大炮”的第一次试射。惊慌失措的市民不知道,这发在市中心爆炸的炮弹飞行了130公里,并超过了音速,代表着人类技术的极限。

游民星空
“巴黎大炮”在克虏伯的武器试验场,左侧可见负责接收的德国海军军官

  在1914年,“巴黎大炮”雏形开始设计时,克虏伯的设计师们接到的指标是,这门大炮必须将炮弹送入大气层。为这门火炮,工程师们从1915年开始进行测试。这门火炮在诞生后被交给了海军——因为只有海军的炮术军官能进行缜密的演算;同时,也只有海军炮兵,才能够对“巴黎大炮”进行繁琐细致的维护。

  事实上,仅从发射程序来说,“巴黎大炮”就超过了任何一种武器:在发射前,每发炮弹需要在掩体中预热,每发射一次,其炮管就必须放下,交由专业的工程人员拉直和校正。但即使最琐碎的维护也改变不了物理规律:大炮每次发射都会令炮膛烧蚀一点:为此,所有炮弹都获得了编号,每一枚尺寸要比前一枚更大;在发射65次之后,面目全非的炮管就必须进行更换。

游民星空
发射阵地中的“巴黎大炮”,拍摄时间不明

  “巴黎大炮”的发射流程由一名叫马克斯·罗格(Max Rogger)的海军中将负责,也正是因此,士兵们又将其称为“长马克斯”。让一名将军负责一门大炮,这听上去几乎不可理喻,但罗格负责的,实际是一支上千人组成的大军。“巴黎大炮”的阵地修建需要数百人;每发炮弹出膛前,受过高等数学训练的参谋们负责弹道演算;由于没有人能看到130公里外,炮弹的落点需要在巴黎的谍报网详细通报;40架战斗机和30门大炮时刻在周边待命——只有这样,才能拦截入侵的敌军轰炸机,并迷惑对方的炮兵侦察分队。

  得益于上述支持,大多数“巴黎大炮”炮弹都顺利从数万米高空砸向了巴黎。3月29日,其中一枚击中了圣日尔万教堂,当场炸死了91名信徒。但讽刺的是,这次事件并不能证明“巴黎大炮”的价值:因为许多炮弹都击中了郊区,而每发射一发炮弹,德军就要支出35000马克的成本。

  (未完待续……)

上一页 1 2 3 4 5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讲武堂:铁与血的颂歌 超级大炮的兴衰沉浮(上)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5/20151013102011592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