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印度战象,移动的王座
今天,人类何时开始使用战象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它的历史已超过了3000年,早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便留下过“殷人服象,为虐东夷”的记录,其中反映的情况发生在商朝晚期。而在印度,驯象的历史无疑更为漫长,作为一种重要的战争机器,象曾出现在众多上古史诗中;总之,很可能在文明诞生的时代,印度人便具备了驯服大象的能力,并用它们替代了笨拙的战车和原始的骑兵。
公元前1世纪的印度战象,由于缺乏具体的文字记录,其装备只能依靠推测。但可以确定,当时的战象还没有搭载象舆或作战塔,由于成本原因,披甲的情况也比较罕见。
根据吠陀文献的记载,早期印度军队包括四种部队,即象兵、骑兵、车兵和步兵,最基层的单位是小队,有一头象、一辆战车、三匹马和五名步兵;标准的战斗编制是45头象、45辆战车、220匹马和675名步兵。战象用于攻击突破,其它的象用作驮兽,或是协助在渡口架设浮桥。有时每头象还与士兵和装备组成独立的战斗单位,它们由一名驭手,两到三名搭载士兵和一小队护卫兵士组成,有时还要加上随行的后勤人员和一辆拖车。
“国王的胜利取决于战象。”在《政事论》中,旃陀罗笈多一世的首席顾问考底利耶直言不讳。另一些作家则不吝赞美地写道:“哪里有战象,哪里就有胜利。”在印度民间一直有一种夸张的说法,说一头狂奔的象相当于6000名骑兵。
由于作战传统和环境上得天独厚,印度各邦国的战象数量始终令人惊讶:恒河的高达拉达国有战象4000头,前4世纪末统治印度的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有9000头;14世纪,德里苏丹默罕默德·本·图格卢克拥有战象3000头。甚至周围的一些小国也组建了战象大军,据记载,斯里兰卡国王拉贾辛哈一世于1558年围攻科伦坡(今斯里兰卡首都)的葡萄牙堡垒时,他麾下有一支由2200头战象组成的方阵,平时这支方阵由名为“Kuruve Lekham”的官员管理,他隶属于马厩总管,负责训练战象,统领全部驭象人。
全身披挂铠甲的战象等比例复原模型。厚重的铠甲使许多战象在火药时代的冲突中幸存下来。
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战象为印度军队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即使在火器普及之后,在特制铠甲的保护下,大象厚实的皮肤还是可以抵挡火枪的射击,更不用提弓箭和长矛等冷兵器的伤害。位于象背的骑乘位置提供了驭象手一个视野广阔、不容易遭受步兵打击的良好位置,可以居高临下发射弓弩和火枪,这也是在18世纪前,印度军队多次击败外来入侵的原因所在。
关于本站 | 网站招聘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优酷空间 |
Copyright©2003-2015 GamerS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游民星空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890号-1 冀ICP证B2-20130083 冀网文[2013]0591-01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