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东南亚,战场的基座
在东南亚,文明的历史和驯象一样源远流长。在战场上,战象的地位如同战马,它们是将军的坐骑、君主的辇驾,统治者尤其青睐白象——在当地文化中,它们永远代表了神明的恩赐。
和欧洲与波斯战象背上的塔楼不同,东南亚的战象肩负轻巧的象舆作战,象舆通常由软木或藤条制造,武器和辎重通常零乱地悬挂在两侧。每部象舆能至少能容纳三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分别负责驾驭、使用弓箭或长矛进行攻击,而配套的作战策略永远是独特的:他们的骑兵太脆弱,步兵几乎赤身裸体,而在决定性的时刻到来前,战象永远位于大军的后方,战争的成败往往由一次冲锋的结果决定,其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有力的支援和组织体系——毕竟,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上太封闭,文明也太特立独行,它们始终处在瘟疫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下,甚至没有机会学习那些在欧洲和亚洲通行了上千年之久的军事技能。
反映暹罗国王纳黎萱(位于右侧战象的前方位置)斩杀缅甸王储的雕塑,这次胜利让泰国获得了数百年和平,也让泰王的座驾——“昭帕耶猜耶势拍”名垂史册。
直到16世纪,暹罗国王纳黎萱才对这种战术进行了革新,他抛弃了传统,让战争变得精明和狡诈:只要条件允许,他会把战场布置在靠近森林的地区,在森林深处潜伏着战象,同时伴随步兵安排好通道供象群冲锋。一旦交战,轻步兵会佯装败退引诱敌人前往指定地带,接着战象从侧翼出击——这种策略曾让他在多次击败缅甸人的进攻。
至于东南亚战象的后勤和装备也同样有趣,这不只是因为在进攻前,驭手会为战象喂食米酒和大麻,以增强它们的攻击性;而且工匠还会将一切能想到的武器装在战象背上。12-13世纪,占城王国(今越南南部)率先为象军装备了从中国引进的重弩,使其成为移动的要塞;而缅甸人则其配备了大量用于投掷的短矛;在越南北部,清朝军队甚至遭遇过搭载小型火炮的战象,王之春曾在《清朝柔远记》这样写道:“(越南军)皆以象载大炮,官军(清军)仓卒御敌,众寡不敌,遂溃。”
正如欧洲骑士流行马背上的对决,东南亚贵族也崇尚象舆上的厮杀,由于象在佛教中地位特殊,因此这些较量不只可以彰显参战者的英勇无畏,也表明他们对上天的安排怀着尊重和服从的态度。1424年,暹罗国王因陀罗阇去世,两位长子在争夺继承权的战斗中同归于尽,最终王位空悬了很长时间才被交给两位王子的幼弟。暹罗国王纳黎萱在象背上战胜缅甸王储的故事今天也耳熟能详,这次交锋被认为是上天眷顾的象征,并激发了仍泰国人那萌芽中的民族主义,直到今天他们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泰国在大象的背上赢得了自由。”
关于本站 | 网站招聘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优酷空间 |
Copyright©2003-2015 GamerS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游民星空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890号-1 冀ICP证B2-20130083 冀网文[2013]0591-01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