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游民星空 >> 新闻中心 >> 话题评论 >> 正文

游民讲武堂:堑壕里的死神 机枪简史

2014-09-12 20:13:20 来源:游民星空[原创] 作者:最后的防线 编辑:最后的防线 浏览:loading

  马克沁的机枪问世更晚,但经历并无不同。尽管已过去了几十年,但军方的决策者们仍然显得麻木不仁,他们无视机枪,不明白后者已经终结了传统的、集群冲锋战术;而在新兴的亚洲和美洲市场,销售代表们也屡战屡败,因为它太先进了,很难被思想落后的人们理解。

  一个耳熟能详的桥段是这样的,无论真实与否,但很能反映落后国家上层人物的抵触心态:据说,在1884年的的一次展示中,马克沁机枪在满清大臣李鸿章面前一口气打出了300发子弹,但李鸿章只是若有所思地说道:“这样要打掉多少钱?太贵了!”最终,清朝只买了一挺回去研究。就在十年后,李鸿章便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了代价,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完全被近代化的日军压制,赔款高达2亿两白银。

游民星空
马克沁和两名中国官员在被机枪拦腰打断的树干前合影,尽管这张照片无法证明前面桥段的真实性,但毫无疑问,是对现代化浪潮的迟钝,让天朝在19世纪下半叶输掉了每一场对外战争。

  命运关上一扇门,便会打开另一扇,马克沁机枪在欧美和亚洲遭受了冷遇,但在非洲找到了兴旺发达的土壤。那是一个贪婪和扩张的年代,野心家、冒险家和亡命徒竞相涌进这片蛮荒大陆,寻找发财和出名的机会。在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他们和土著的交战互有胜败,而马克沁机枪的到来对这些人无异于雪中送炭。作家约翰·埃利斯(John Ellis)在《机关枪的社会史》中写道:“少数几个白人,无论是掠夺者还是梦想家,平民还是士兵,仅凭军械库里的机枪,就能肆意嘲弄非洲人的反抗,并将他们制定的规则强加于整个非洲。”南非的祖鲁人(Zulu)对此必定体会深刻,作为当地最剽悍的部落,他们在19世纪上半叶曾成功抵挡了西方的入侵:他们的儿童从六岁开始训练,极为强壮和彪悍,成年士兵在崎岖地形中的行进速度能达到每天95公里。但在1893年,英国殖民者在罗得西亚(Rhodesia)与祖鲁人交战。一支50人的英军小分队用四挺马克沁重机枪便击退了5000名祖鲁武士,并杀死了其中的3000人。很快,祖鲁人的命运成了整个非洲土著群体的写照,因为机枪的到来,他们元气大伤,并在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流离失所。

游民星空
1887年的一次“远征”中,亨利·斯坦利爵士在操纵机枪,因为这种武器,他们在探险中有恃无恐,并不断传出各种丑闻,其中最骇人的一条是这样的:一个探险队成员买了一个11岁的女童,并把她送给食人族,同时把女童被食的过程用文字和素描进行了详细记录。

  然而,这些杀戮却没有给国内造成多少影响,毕竟来自非洲的消息是很难受到关注的——在欧洲人眼中,那些死去的人甚至不能算作人,他们螳臂当车,竟然抗拒文明,因此用机枪杀死他们简直是一种责任。不仅如此,欧洲人还忽视了机枪的杀伤力,毕竟在那个年代,又有谁会愚蠢地建议,“高贵的”欧洲人该从非洲人的不幸那里学到点什么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更多 分享次数:
站内搜索
关于本站 | 网站招聘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优酷空间
Copyright©2003-2015 GamerS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游民星空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890号-1 冀ICP证B2-20130083 冀网文[2013]059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