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游民星空 >> 新闻中心 >> 话题评论 >> 正文

游民讲武堂:堑壕里的死神 机枪简史

2014-09-12 20:13:20 来源:游民星空[原创] 作者:最后的防线 编辑:最后的防线 浏览:loading

  只是科技的演进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众多新服役的武器让机枪不再独领风骚。坦克在一战期间专为突破壕沟设计,战场表现并不十分可靠,但到二战时已是进攻的利器;一战中的空军只是双翼战机的大杂烩,但到20多年后已成为战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并不是装备MG-42机枪的德国人或“歪把子”机枪的日本人,而是手持捷格加廖夫机枪的苏联人和肩扛勃朗宁机枪的美国人,因为在后两者的军队中,每一挺机枪背后都是不计其数的飞机和坦克。不仅如此,在资源匮乏的德国,MG-42的射速与其说是一种优势不如说是一种诅咒,其对资源的占用是如此惊人,以致原型枪在10分钟的测试中就发射了10000发,相当于一个中型兵工厂一天的产出。

游民星空
1941年在列宁格勒,蜷缩在堑壕中的苏军士兵,注意他身旁的捷格加廖夫机枪,这种武器只有65个零件,巨大的弹盘是最醒目的特征。这种机枪也伴随苏军参加了卫国战争的每一场战斗。

游民星空
1945年在冲绳,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向日军射击,尽管其操作的勃朗宁重机枪陈旧落后,但这并没有妨碍美国赢得整场战争。

  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终结了二战,但对机枪来说,它的新一轮扩散只是刚刚开始。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争夺的地区,局部战争接连不断。在东南亚,法国人用德国人的机枪对抗越南人;在远东,土耳其人为了美国人的利益用英国人的机枪向志愿军的阵地开火——这些句子的拗口程度充分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此外,这轮扩散不仅反映在地域上,还反映在使用者上,机枪在战后不再是军队的专利,而是大量流向了私人和民间,如民兵武装、犯罪分子,甚至是热爱军火的普通民众。总之,核导弹都放在发射井里,但机枪每时每刻都在杀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更多 分享次数:
站内搜索
关于本站 | 网站招聘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优酷空间
Copyright©2003-2015 GamerS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游民星空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890号-1 冀ICP证B2-20130083 冀网文[2013]0591-010号